


[摘要]基于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的調查結果分析,發現應用型本科院校雙語教學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教學對象、雙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教材和教師素質五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結合自身辦學理念和專業特點,通過采取分層次教學、優化雙語課程設置、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編撰適用性教材、多途徑提高教師素質等措施不斷提升雙語教學水平。
[關鍵詞]雙語教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5-0145-03
[作者簡介]李瑩(1981-),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3010504)。
一、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調查情況
(一)調查背景
當前,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要求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重新定位。教育部已將“國際化”作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而實施雙語教學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舉措。然而,目前國內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雙語課程的研究較為滯后,與國內重點高校、發達國家高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自成立以來,堅持走教育國際化道路,積極借鑒國際先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國外優秀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企、外貿及國際交流等涉外領域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黑龍江外國語學院最早設立的專業之一,自2010年開始建立雙語教學課程體系以來,學院利用獨特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優勢、豐富的外語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調查目的
實施雙語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但目前缺乏從學生的角度對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因素進行研究。根據學院“給學生最需要的”辦學宗旨,利用黑龍江省唯一語言類應用型院校的優勢資源,探討雙語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從而進一步提升雙語教學水平,推動雙語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
(三)調查方法
調查采用督導聽課、學生座談會、調查問卷等形式。督導聽課共計14人次,涉及班級28個。問卷調查面向2010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外語實驗班)、2011級和2012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共發放問卷調查表92份,收回90份,有效率為978%。學生座談會在2010級—2012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中分別開展,參加人數分別為2010級15人、2011級20人、2012級20人。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對學生自身情況的調查,包括學生英語水平、年級、性別;二是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反饋與評價,包括對教師、教材的滿意度,課堂使用英文的比例,開設雙語課程的年級、考核方式,哪類課程適用雙語教學等(見表1)。
(四)調查結果
在學生座談會上,大多數學生表示對雙語教學課程基本滿意,同時也對如何提升教學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教師授課使用英語的比例不應過大;外文原版教材難度較大,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好選用中英文結合的教材;對英文基礎較弱的學生應安排輔導類課程;在課程內容中適當增加案例、視頻等趣味性較強的內容;期末考核適合采用開卷形式,允許用中英文結合作答。
學院督導中心連續6個學期對全校開設的雙語課程進行了全面聽課,實地了解雙語課堂教學情況,對學生出勤、期末考試成績、課堂狀態進行了考察與研究,發現雙語教師的課堂外語使用比例不到50%,仍以中文講授為主;學生缺乏外語性參與,與中文課程相比學生外語討論能力不足等問題。
二、雙語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教學對象
調查結果顯示,74%的學生認為決定雙語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學生和學習方法。與其他類院校不同,影響應用型院校雙語課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學主體——學生的基本條件。首先,學生應該具有參與雙語學習的意愿或興趣。雙語課程通常比純漢語課程難度更大,43%的被調查者認為會增加一定的學習負擔。如果學生沒有明確的雙語學習積極性是較難完成教學要求的。其次,學生的外語水平會影響到其對雙語教學的適應性。外語基礎薄弱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雙語課內容的輸入數量和質量,甚至會因挫敗感而放棄學習。
(二)雙語課程設置
66%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專業課中開設雙語課。54%的被調查者認為雙語專業課有利于提高專業外語水平;51%的學生認為有利于掌握前沿的科學知識;41%的學生認為有利于開闊國際視野。44%的學生認為在大學二年級開始設置雙語課較為合適;60%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二到大四之間開設,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英語聽力和閱讀能力,并學習了專業基礎知識,具備了學習雙語專業課的基礎條件。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
74%的被調查者認為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影響雙語教學的主要因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克服外語授課帶來的專業知識理解障礙,進而提高教學實效。59%的被調查者認為課堂上教師運用外語的比例應該控制在50%~80%之間,這與教育部要求高校雙語教學課堂外語使用比例為50%相吻合。但需要注意的是,也有近40%的被調查者認為教師課堂外語使用比例應控制在30%左右。針對應用型院校學生外語水平的差異化,應選擇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雙語教學的整體水平。
(四)教材
30%的被調查者認為教材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在雙語教學的實踐和研究中,通常將雙語課定義為采用了外文教材的課程(外語課除外)。目前,雙語教材可選范圍比較有限,缺少公認的比較權威的雙語教材。國內重點高校經常選用外文原版教材進行教學,但原版教材并不適合應用型院校的學生,有中文翻譯的教材更易于學生理解。endprint
(五)教師水平
39%的被調查者認為教師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雙語課學生出勤率平均水平在896%,不低于同期的漢語課程,這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認可(見表2)。另外,具有海外經歷的雙語教師較受歡迎。由于此次調查對象為學生,因此未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進行詳列。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提升雙語教學水平的建議
(一)分層次開展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的目標并不僅僅是強化學生的外語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創建外語學習環境,傳授國際前沿理念和專業性知識,了解國外的邏輯思維方式,以備學生在未來留學、涉外工作中運用外語從事專業活動。為防止全面開展雙語課導致學生專業知識掌握不清,外語水平提高有限的不良教學效果,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根據學生的意愿和外語能力,實行自愿和選拔相結合的方式,分層次開展雙語教學。對于有明確學習目標、外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采用外文教材外文講解;對于暫無明確學習目標和外語基礎較弱的學生,應采用外文教材中文講解,或者增加中文輔導環節。
(二)優化雙語課程設置
并非所有課程都適合開展雙語教學。首先,應用型院校應該根據本校的辦學理念,確定可以開設雙語課程的專業;其次,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確定雙語課程占總課程的比重;第三,根據教學內容和已具備的條件確定雙語課程科目;第四,在專業培養計劃中平衡每個學期所開設的雙語課數量。安排過于集中將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教學效果。
(三)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
對于應用型院校的學生而言,上雙語課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遠多于中文課。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習興趣和動力,首先,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學生討論、案例分析、學生授課、視頻播放等;其次,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文字、視頻等教學資源,并搭建雙語課程網絡平臺,實現師生的課下互動;第三,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在課堂中使用外語的比例,并需不斷調整和總結經驗,進而確定教學效果最大化下的外語使用比例和內容設置。
(四)編撰適用性教材
我國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的一部分課程是引自國外,如國際經濟學、國際市場營銷學、國際金融學等,這些課程的教材都可以借鑒國外的原版教材。另一部分無法借鑒國外的課程,應集中全校力量,組織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較強外語能力的雙語教師編寫英漢對照教材,并請專家進行校對,盡早出版一系列適用性強、較為權威的標準化雙語教材。
(五)多途徑提高教師素質
應用型院校開展雙語教學的瓶頸是師資問題,教師素質高低是決定雙語教學效果的關鍵。雙語教師素質包括專業素質、外語能力、教學能力等。提高雙語教師的素質,一方面可以引進具有相關專業教學經歷的外教,并安排外語基礎較好的專業教師輔助外教,強化專業教師的外語授課能力,另一方面可定期選派專業教師出國進修外語,鼓勵外語教師攻讀經管類專業的學位。通過引進人才和提高原有教師的雙語教學水平,建立穩定的高素質的雙語教師隊伍。
本研究是以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為例,難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要進一步在其他應用型院校進行調研,以增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另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雙語教學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針對影響教學效果的各方面因素應分別進行深入研究,探索能夠切實提高雙語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姚中青高校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探索[J]高等教學研究,2011(9)
[2]鄭大湖,戴煒華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語界,2013(1)
(責任編輯:喬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