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馬永青
摘 要:在當前農業產業不斷升級、農產品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傳統“一家一戶”的封閉式經營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需求,家庭農場便應運而生。河北省作為農業產業大省,家庭農場的發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對于經營模式的選擇與取舍成為困擾河北人的一大難題。該文總結了河北省家庭農場的主要經營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河北省;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0-05-03
1 引言
隨著2013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對“家庭農場”這一概念的首次闡述,家庭農場在我國得到了政策層面的認可,之后,全國各地的家庭農場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相繼出現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家庭農場經營典范。2013年4月,沙河市惠農家庭農場正式注冊成立,成為河北省首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家庭農場,現如今,河北省已擁有家庭農場11.64萬家,經營耕地面積達22萬hm2以上[1]。家庭農場模式打破了農村小規模經營的封閉性與局限性,促進了土地資源與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與自由流動,對于河北省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河北省家庭農場主要經營模式及存在問題
2.1 “糧食生產”模式 作為河北省家庭農場最普遍的經營模式,采用“糧食生產”模式的家庭農場已占到全省的65%。該模式以訂單農業的形式為主,通過簽訂合同與國有大中型糧食收購企業、私營糧食經銷企業等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具有銷售量穩定、保障性高的特點。作為家庭農場中的初級模式,“糧食生產”模式對于技術和勞動力數量的要求不高,但需要具備一定的土地規模。以高陽縣達豐農場為例,該農場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小麥種植面積達20hm2),主要成員僅5人,但耕地面積達40hm2,通過與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省農科所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及時引進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充分發揮農場的規模效應,輻射帶動高陽、徐水、安新、蠡縣等農戶60多戶,目前已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30余人,每667m2可增加農民收入400元,是“糧食生產”模式的典范。但是,由于河北省在市場運行機制、規模化程度上與上海、湖北等發達省份差距明顯,加上該模式僅以農作物作為唯一標的物和盈利來源,缺乏足夠的產銷渠道與供需保障。低端的盈利模式不僅增加了市場風險,還阻礙了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與人才的引進,而模式本身具有的系統性風險,很難通過實施具體措施來分散與徹底消除。
2.2 “家庭農場+龍頭企業”模式 “家庭農場+龍頭企業”模式旨在家庭農場與龍頭企業間搭建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將家庭農場經營的靈活性與龍頭企業擁有的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雙方在資源、人力、設備等方面的“雙向流動”,互通有無,各取所長,最終形成雙贏的局面[2]。該模式也多采用訂單農業的形式,目前在河北省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中占20%左右。以霸州市紫苑太平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例,該社成立于2010年,主要從事有機綠色蔬菜、蔬菜禮盒、無公害茶雞蛋的養殖與銷售,家庭農場與當地龍頭企業進行直接聯合,簽訂長期供銷合同,經過近5a的發展,已經建立起成熟的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機制。2013年,該社被評為“河北省著名商標”并取得有機證書,2014年又被評為“河北省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發展模式備受多方肯定。由于龍頭企業擁有家庭農場所無法比擬的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家庭農場在與龍頭企業的“對話”中無法保持平等的地位,這種不平等集中體現在市場的話語權上,雙方互相“博弈”的結果往往使農戶的經濟利益蒙受損失,而僅僅依靠訂單農業的單一形式,易受到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的侵擾;此外,由于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頻繁,“上月無人問津,如今搶購一空”的現象司空見慣,供銷合同時常常難以得到兌現,經濟收益也就無法得到足夠穩定的保障。
2.3 “家庭農場+市場”模式 由于“家庭農場+市場”模式擁有經營方式靈活、面對市場變化調整快等優點,目前河北省約有10%的家庭農場采用了這種經營模式。該模式直接與市場進行對接,減少了家庭農場與市場間的中間環節,有效降低了銷售成本,尤其適合花卉類、家禽類等對銷售速度要求較高的市場。以任縣境泰園家庭農場為例,作為任縣首個家庭農場,該農場共占地面積為20hm2,注冊資金100萬元,從業人員20人,主要從事花卉、苗木、草坪等方面的種植與銷售,是河北省花卉類家庭農場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河北省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相對滯后,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力度不足,加上農業本身的弱質性特征,使農民缺乏必要的抵押擔保物,易造成融資渠道不暢、融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而與上述2種模式相比,該模式又缺少大型企業對家庭農場的保護,抗風險能力偏弱,經營風險偏大。因此,作為家庭農場發展中的“過渡模式”,只有依靠政策及非市場因素的有力支撐,才能順利完成向其他模式的轉變與升級。
3 促進河北省家庭農場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明確發展模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3.1.1 發展初期應以“公司+示范農場”模式為主 將家庭農場與龍頭企業直接對接,使公司承擔起創新者的角色,確保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產品可追溯體系。確立家庭農場的經營主體地位,提高產業鏈中勞動力資源的稀缺性和增值空間[3],增加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3.1.2 推廣“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 發展“作物+沼氣+禽畜”等生態循環模式,在種植作物的同時,增加雞、鴨、羊等家禽家畜的養殖,種植業能為養殖業提供飼料[4],而禽畜的糞便可作為沼氣池的原料,通過嚴格氧化、微生物作用等步驟,形成的沼氣既能為作物提供有機肥料,還可為農戶提供炊事用能。
3.1.3 利用科技特派員進行職業農民培訓 為盡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以村為單位,分別選派2~3名科技特派員,長期指導和帶領當地的家庭農場升級種植技術、完善管理方法。科技特派員要經過嚴格選拔,實行“競聘上崗,擇優錄用”制度,確保“專業技能過關,技術素質過硬”的候選人員能夠脫穎而出,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2 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土地流轉制度
3.2.1 發揮土地的規模效益 據調查,當種糧戶經營規模達到6.67hm2及以上時,土地的利用率至少提高10%,而經濟效益會相應增加25%以上。目前,河北省家庭農場的戶均面積多為6.67hm2以下,占比高達95%[1]。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增加現有經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將規模效益最大化地轉化為經濟效益,最終通過生產經驗確定適合河北省省情的最佳經營規模。
3.2.2 增加土地流轉的期限 據調查,河北省土地流轉期限以5~10a為主[5],部分地區的土地流轉期限甚至只有3a及以下。由于農業本身具有前期投入量大、資金回收期長等弱質性特征[6],偏短的土地流轉期限無法吸引足夠的資金注入家庭農場的建設,極大地影響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因此,應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推動土地流轉期限上調為10a以上,鼓勵“連片流轉”、“集中流轉”,并且完善河北省農村的社保制度,解決“離土農民”的后顧之憂[7],增加家庭農場的持續性與穩定性。
3.2.3 加速土地流轉的進程 由于農民固有的惜地意識及河北省土地本身的產權不明晰,土地流轉一直受到了不小的阻力。因此,應充分發揮經營大戶的典型帶動作用,加大對土地流轉積極農戶的獎勵力度,“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最終實現農戶的主動流轉。可借鑒上海松江的土地流轉經驗,依托當地的基層組織,通過設立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站、信息員等方式,為土地流轉搭建更加便捷的溝通和交易平臺,最終實現涉及縣、鄉、村的3級土地流轉服務機制[8]。
3.3 拓寬融資渠道,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3.3.1 創新融資方式 為改變河北省家庭農場缺乏抵押擔保物的窘況,在采用單證質押、大型企業擔保等方式的同時,可借鑒安徽郎溪發展家庭農場的“農銀對接”方式,實現村鎮銀行、農村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的對接[8],設立“家庭農場專項貸款基金”,定期進行家庭農場信用等級評定,為信譽良好的已注冊家庭農場進行階段性貸款。
3.3.2 創新補貼形式 根據農戶的土地經營面積、農場經營年限、農產品商品率等進行綜合評定,對不同等級的家庭農場實行彈性補貼與極差補貼。細化補貼標準,根據家庭農場的具體情況合理分配良種補貼、種糧補貼、農機補貼的份額,并定期開展“十佳家庭農場”、“優秀家庭農場”評比活動,對獲獎的家庭農場進行額外補貼,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
3.3.3 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與商業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改進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與再保險體系。為確保農業保險資金鏈的充足,可采用保險機構與地方政府聯辦的模式,并引導龍頭企業與中介組織參加農業保險的建設。
4 結論
作為農村新型經營組織的代表,家庭農場是我國農村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代表了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近年來,河北省對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進行了不斷地探索與嘗試,發展并實踐了“糧食生產”、“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市場”等經營模式,但是與發達省份相比,河北省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在合理性與適用性等方面仍存在著若干問題。因此,只有因地制宜地發展出適合河北省省情的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并輔之以相應的政策支持,才能實現全省家庭農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瑞琴,郭利朋,盧國華.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家庭農場戰略[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46-448.
[2]趙維清,邊志瑾.浙江省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與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分析[J].農業經濟,2012(7):37-39.
[3]張樂柱,金劍峰,胡浩民.“公司+家庭農場”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基于溫氏集團案例研究[J].學術研究,2012(10):94-97,128.
[4]錢明,黃國楨.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的基本模式及發展意義[J].現代農業科技,2012(19):294-295,297.
[5]范光年,李強,劉秀來,等.河北省家庭農場的現狀調查及發展建議[J].經濟論壇,2014(08):17-22.
[6]韓志華,郭曉慧,黨秀,等.上海松江區家庭農場發展現狀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4):240-244.
[7]凌永建,朱秀麗,胡然挺,等.家庭農場發展亟待多方扶持——浙江寧波家庭農場發展情況調研[J].農業經營管理,2012(11):26-28.
[8]黨秀.河北省家庭農場發展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4:33-3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