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寶
摘 要: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要做到創設的問題生活化、數學活動實踐化、作業形式應用化,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應用到生活之中的樂趣,形成數學素養。分析了小學數學教材中應用意識的展現狀況,提出了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意識;培養;策略
常言道:“學以致用。”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數學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性,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體現。所以,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讓教學和作業實踐停留在看、記的學習模式,要通過實踐體驗來培養小學生的應用意識,進而引導他們深入探索,遷移知識技能。形成數學素養的關鍵。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教材中應用意識的展現狀況,提出了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材中應用意識的展現狀況
1.思考性
目前,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問題的設置都有較強的思考性,往往是提出生活化的問題,設置相應的討論模式,讓學生能夠有思考的空間。教材的這項設置就是為了讓小學生能夠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充分探索、充分反思,最終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激活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受。
2.現實性
小學數學教材中數學知識的展現有現實性的表現,超過90%的例題的展現都是以“生活問題”為主的,這種現實性的體現說明了教材重視“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在情境呈現的過程中,避免了對枯燥數學問題的展現,能夠結合簡單的生活問題,設計數學問題的同時也保證了一些問題的開放性,為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提供了設計空間。
二、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
1.問題創設生活化
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要重視問題的有效設計,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分析探索的數學問題能夠與生活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這樣學生才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有重要的應用作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案例一:《認識分數》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展示多媒體春游圖片,提出問題“這個周末有2個小朋友去春游,他們帶了很多好吃的東西,同學們來看一看?(多媒體展示)有:2瓶水、4個蘋果、1個蛋糕。
教師請學生思考:把這些食品平均分給這兩個小朋友,怎樣分才合理呢,不要讓小朋友覺得不公平。
學生討論,自己解決問題,提出小組建議。
模擬回答情況:學生會很簡單的分好水和蘋果,對于蛋糕也會簡單地思考,一人一半。
教師總結:這個一半蛋糕怎么表示呢?這里就需要我們復習一下平均分的概念。
教師演示多媒體蛋糕平均分的方法。
總結:“半個”用我們學過的數表示不了,所以今天要學習新的數——“分數”,在黑板上板書。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整個數學問題的設計必須要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教師可在遵循教學要求的前提下,精心設置一些與生活、科學有關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周圍處處有數學,從而使其萌發學好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愿望,把學和用結合起來,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在教學“認識分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生活化問題的設置后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學生帶著明確的解決問題的目的去了解知識,形成新技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整體性,體驗到生活化的數學,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數學活動實踐化
素質教育要求小學數學教育要有足夠的實踐活動內容,在數學活動過程中,小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數學應用意識不斷增強。
案例二:《正方形》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圖片“校園手工區”的設計圖。
提出問題:為了展示你們的風采,老師想布置一個手工區。現在老師這有一條花帶,總長24分米,如果要布置手工區的長為7分米,那么它的寬是多少分米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提出解決方案。
教師活動:在大家的努力下手工展示臺做好了,但是老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還能怎么美化一下呢?
學生自由發言暢想。
教師提出問題:聽了大家的看法,我決定設計一個花環展示,(出示PPT,說明花環的布置的平面圖是一個不規則圖形)你能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嗎?
學生小組討論。
教師活動:手工區如此漂亮,學生的展示品要放入其中,那么如果每個同學的展示品都是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8個同學的展示品能拼成什么圖形,哪個圖形的周長最短?
以上這個案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實踐生活化,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到數學應用意識的作用,數學實踐活動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活動和實踐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觀念、科學態度、合作精神和應用意識的過程。學生利用正方形的相關知識解決了學校手工區的設計實踐活動,將知識與實踐活動、生活能力緊密結合起來了,學習活動輕松自由,模擬任務的完成真實化,學生積極性極高。
3.作業形式應用化
小學數學活動除了課堂活動之外,還要有課外活動,對課外活動的指導要改變作業形式,讓小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自然地形成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可以采用的作業形式包括:(1)數學課外調查。數學課堂教學后的,拓展的內容可以采用數學課外調查的形式來布置作業。例如,學習了統計表后可以讓學生調查家庭支出情況;學習了比例后可以讓學生將每個月的水電支出設計成比例形式來表示;學習了正方形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布置房間的地板磚情況。(2)數學日記形式。每節課學習后都要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樣學生能夠記錄自己的學習感受,同時也融合了語文學科的知識。數學的發展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作業的布置也要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體現了知識的實際操作意義,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當中自主地應用數學知識,為解決遇到的問題提供了條件。
4.舉辦數學應用競賽
小學生都有很強的競爭意識,知識競賽一直是大家比較樂于參加的學習活動。組織數學知識應用競賽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應用性,讓他們由“知識型”學習向“應用型”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切實提升應用技能。當然,競賽的內容切不可局限于傳統的書面考試,可以拓展到制作教具、模型、實地測量、講解實物、計算實際問題、面畫(與比例、平行、垂直、對稱等數學知識有關的)。此類競賽組織形式形式新穎、靈動形象、內容豐富、實際操作性強、應用知識靈活,可以吸引很多學生來參加,有效地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養。
以上是筆者集合一線教學實踐對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教學培養的分析與討論。綜上所述,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策略要做到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有針對性地創設問題生活化、數學活動實踐化、作業形式應用化,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應用到生活之中的樂趣,形成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盧海英.在問題解決中與學生共同成長[J].新課程:小學, 2013(10).
[2]林金輝.引導自主探究,促進問題解決[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