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衛
摘 要:站立式起跑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師用書體育》一至二年級(人民教育出版社)水平一第一學期跑的教學內容,是小學體育教學的基本項目之一,本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多種方法,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感悟動作,逐步引領學生掌握站立式起跑動作。
關鍵詞:站立式起跑;教學;實踐;感悟
一、遵循教學規律進行常規教學
站立式起跑是田徑運動徑賽起跑方式之一。適用于中長跑、初學者及少年兒童。聽到“各就位”口令后,運動員走近起跑線,兩腳前后開立,較有力的腿放在前面,兩腿屈膝,上體略前傾,重心移至前腿,異側臂在前,同側臂在后維持身體平衡。聽到發令槍聲后,兩腿即用力蹬地,兩臂配合做積極有力的向前、后擺動,使身體迅速向前沖出。站立式起跑簡單易學,但容易搶跑犯規。上體前傾與屈膝程度,根據腿部力量與掌握技術的情況而定。
站立式起跑是在中小學短跑的體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起跑方式,較蹲踞式起跑比較容易掌握,在正式比賽中,站立式起跑用于800米及以上徑賽項目。
短跑的站立式起跑要點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預備口令和第二鳴槍。
各就位口令要求:運動員上道,兩腳左右開列與肩同寬或微比肩寬,有力腿放在后面(有力腿蹬地),左右腳尖對準起跑線后沿,兩腳尖向前,眼睛緊盯前腳,使注意力不分散,不能外展(注意身體放松深呼吸調整)。
預備口令要求:開始屈膝,重心下降同時向前移動,重心要保持在兩腿之間,兩個膝蓋微微內扣,兩個腳由全腳掌支撐過渡到前腳掌支撐,兩手臂自然前后擺放,前腳的異側手在體前(注意不要同手同腳)。
鳴槍要求:聽到槍響后,兩腿與手臂快速蹬擺,保持低重心小步幅高頻率向前(注意不要突然抬頭或提高重心)。
二、根據學生需求在實踐中感悟
站立式起跑是小學一、二年級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低年級學生結合快速跑教學的一種最基本的起跑方法,也是最簡單的起跑動作,能為今后快速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為一、二年級學生的協調能力還比較差,所以學習站立式起跑的重點要求是前腿的異側手在體前,身體前傾,重心前移,有力地腳蹬。聽到動令后能迅速擺脫身體靜止狀態,快速向前跑出。
一、二年級小學生在進行跑步練習時,起跑一般都采用站立式姿勢來完成動作,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我在教學生進行跑步時,無意中碰到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在此作如下真實寫照,望能與各位同仁商酌。
這是一堂一年級的新授課:站立式起跑。課一開始首先進行熱身準備活動。老師帶領學生做了幾個小型游戲。
接著進行跑的輔助練習:原地擺臂練習,腳前后站立,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師則強調左腳在前右手在前,然后換腳換手進行,而此時,我并不要求學生如此這般做,而是讓學生任意一只腳前跨,站成合適的姿勢,然后做擺臂練習,通過練習,學生動作較協調,并且很快掌握動作方法,擺臂做到自然輕松。
學生做完輔助練習后,我在學生原地擺臂的基礎上進行新授站立式起跑動作教學,聽到“各就位”口令后,學生走近起跑線,兩腳前后開立,較有力的腿放在前面,兩腿屈膝,上體略前傾,重心移至前腿,異側臂在前,同側臂在后維持身體平衡。聽到哨聲后,兩腿立即用力蹬地,兩臂配合作積極有力的向前、向后擺動,使身體迅速向前沖出。按照以往的教學慣例,先由教師教,學生跟著示范做,然后依次進行練習動作,而我則讓學生注意一個要訣“快”:在起跑時反應快、蹬地快、起動快。先讓學生分散在操場上,自己體會動作要領;再兩人一組或幾個人一組,看誰起動得快。我則巡視學生練習情況,無意中發覺學生做的動作可以說一致,是同手同腳:有的左腳在前左手也在前,有的右腳在前右手也在前,但起動以后就能迅速改過來,且學生動作也很自然。雖然我看上去很別扭,但學生起動速度好像也沒受影響。備課時,按照教材的常規方法是左腳在前右手在前,或者是右腳在前左手在前,身體稍前傾,腳用力蹬地,快速起動。于是我把教材所要求的動作方法教給學生,在實施過程中,剛開始多數學生仍然同手同腳,于是我一個個強調動作要領、逐個糾正,學生總算能按照要求去做,但是我發現有些學生在起跑時的動作不協調,個別學生甚至仍然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無奈我打破常規,索性讓學生來一次比賽,看看到底是哪個動作起動快:采用同手同腳的學生為一組,按正規要求的學生另外組成一組,比賽后,結果出乎意料,同手同腳起跑的學生大多比后者起動快(后來我在別的班級作比較也是這樣)。我和同行也討論過此事,他們也深有同感。我決定讓學生采用自己習慣的起跑姿勢,只要注意腳蹬地有力、反應快、起動迅速就可以了,總的一個字“快”。結果學生練習時熱情高漲,雖然動作不規范,但是總的來說起跑速度快就行。
我和其他學校同仁也談及此站立式起跑教學現象,有時到其他學校檢測身體素質跑步起跑時,大部分學生也出現同腳同手現象。我覺得在小學階段低年級80%以上的學生都是這樣。以上所述方法不知科學與否,還需多方考證,望各位同仁能多提供這方面的材料,以便更科學合理地來進行教學而不致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