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立霞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可以誘發潛能,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生進步的階梯。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就會喜歡學習數學,這樣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學習;興趣培養
一、愉快教學,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讓學生真正樂在其中、學在其中,教師就必須在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上多下工夫。例如,在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中,應用這樣的開頭:“同學們,昨天老師做了一個美夢,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想聽嗎?”故事對于學生具有莫名其妙的吸引力,他們一定會聚精會神、豎起耳朵,認認真真聽講。“昨天老師夢到孫悟空,他告訴老師,你如果把花果山的石頭搬到泰山頂,就獎勵你一千萬人民幣。”“那么多錢啊。”“如果你把石頭搬到華山頂上,就獎勵四十五元九角六分,外加收他為徒。哪位同學想做孫悟空的徒弟?”“錢雖然少了點,但是我……我……想做孫悟空的徒弟。”學生都爭先恐后,課堂氣氛一定會異常活躍,所以,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引入新課標中規定的教學內容。“首先同學們要先學會認錢,才能拜孫悟空為師傅,是不是?”“是!”這樣的課堂氣氛,學生自然喜歡,而且愿意積極主動吸取教師所講的知識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二、創造情境,培養興趣
小學生除了好奇外,還有愛玩、好動的特點,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動手中尋找樂趣,在樂趣中掌握知識。比如,在教學生“0的認識”時,教師拿兩個托盤,一個什么都不放,一個放上幾只粉筆,然后讓學生觀察,并提示他們:“是不是一個托盤里有東西,一個托盤里沒有東西?”然后引出“0”其實就是表示“沒有”的含義。除了“沒有”之外,“0”還表示“起點”。這個含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些抽象,難以理解,教師可以拿出標尺,讓他們觀察標尺最左邊的0刻線。接下來,就開展一個以“0”為起點的活動:立定跳遠,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前面都有一條線,每兩條線都是一樣寬,每個學生從第一條線開始,往前跳,看誰跳的遠,跳到第二根線就算贏。這樣通過跳遠、觀察直尺兩項活動,讓學生深刻地明白,0有起點的意思。好玩有趣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欲望。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興趣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很多抽象問題沒有辦法理解,教師除了在語言、行為、教學設計等方面下工夫外,還應該多多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生動直觀地學習數學,增加興趣。例如,在教學“8、7、6加幾”時,教師使用多媒體(設計故事),吸引學生關注并且對其感興趣:小紅和幾個好朋友約好去百花公園玩,坐公交來到門口,售票阿姨攔住去路,告訴他們,只有答對阿姨手中的題目,才能進入,然后問現場觀看的同學有愿意幫助他們的嗎。教師此刻在班里找出一個同學幫忙,讓其他同學也開動腦筋思考。同學們相互配合完成任務,答對題目,進入百花公園后,小紅突然想吃冰激凌,然后就和小伙伴們向商店走去,商店阿姨說:只要答對門上的問題,就免費請他們吃冰激凌。
這么一個小小的視頻,在一開始,幫助學生復習昨天的10、9加幾的口算,又引出今天8、7、6的湊十法,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課程做好鋪墊,在教學上教師沒有使用傳統的單一提問模式而是通過聲情并茂的多媒體教育,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事實證明,這種復習舊知、預習新知、利用多媒體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在完全放松的情況下,學得快樂、學得開心。
四、恰當提問,培養興趣
恰當的提問是一種技巧,既要讓學生可以接受,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又要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這需要教師在備課中認真準備素材。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先這樣問:“如果一個手指表示一個月餅,那么分到三個月餅,表示幾個手指?”請學生回答并伸出手指,學生定會爭先恐后的回答,并且每個人都伸出三個手指。教師接著問:“這里只有一個月餅,現在要分給三個人,現在同學們大膽地開動腦筋想想看,怎么表示?”很多學生被難住,有的學生伸出一根手指,然后用另一只手擋住這只手指的一半多,問她什么意思,回答說:“這根手指本來就有三節,現在擋住兩部分,剩下一部分,不就剛剛好是要分的月餅嗎?”教師進一步提問:“那么能用一個數字來表示嗎?”學生完全被問住,然后教師解開謎底,告訴同學們“分數”是什么?這樣恰當的提問,會進一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對知識的渴望程度達到飽和,接下來講解的內容,也會聽得特別認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有人曾經說過:“學習的刺激來源就是濃厚興趣的驅使,所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結合小學數學本身的科學特點,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其巧妙地融入數學教學中,逐步培養小學生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歡樂的學習氛圍下學習數學、掌握知識、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冉小霞.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2(94).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