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
[摘 要]反思課堂教學,應是每位高中政治教師的必須要完成的作業。結合《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錄像課進行深入的剖析與反思,以提高教學效率,讓課堂更靈動。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 反思教學 巧妙追問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160070
應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委托,本人錄制了《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這堂課作為教師暑期培訓的案例。錄制完這堂課后,感慨頗多,總覺得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沒有獲得在師生、生生的和諧共振中生成知識與情感價值觀的那種快感。從學生的課堂反應看,無論在知識還是在情感價值觀上,課堂預設目標與達成目標尚存在一定的距離。反思本節課的備課、上課的過程,筆者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仔細研讀教材,選擇素材做到有的放矢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因此,備課必須仔細地閱讀教材。在備課時不能局限于這一課時的教材內容,而應立足整本教材,把握框題、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是哲學辯證法部分最后的知識,與前面的聯系觀、發展觀、矛盾觀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仔細閱讀教材后,筆者有意識地將教材內容的后半部分,即辯證否定觀的方法論要求及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論要求做了適當的重組。這樣可以使教材內容層次更清晰,也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把握。本節課的內容理論性較強,而且十分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麻煩。因此,筆者有目的地選擇了一些視頻材料、圖片甚至游戲等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如用破繭化蝶的視頻讓學生理解什么是辯證的否定;用洪水沖垮房屋的視頻材料讓學生明確辯證的否定觀與形而上學的否定觀是根本對立的;用新舊電視機的圖片讓學生感悟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學生課堂反饋來看,通過這些感性的視頻材料確實幫助學生把握了這些知識點。這是這節課處理得還算成功的地方。
二、用詩句為課堂點睛,努力打造詩意課堂
高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感悟能力,我們在滲透一些價值觀理念的時候,可以不那么直白,而是以一些詩句、名言等作為載體,讓學生自我感悟、升華。因此,在本節課中,筆者嘗試讓哲學課上起來不那么乏味,能有些詩意,能讓學生在探討、感悟中獲得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課堂導入時筆者選擇了《化蝶》的音樂視頻來渲染氣氛,讓學生在欣賞音樂視頻的過程中感悟什么是辯證的否定,還為接下來的教學內容作鋪墊,同時也為課堂結束時的“教師寄語”埋下伏筆。本節課筆者通過改編一首詩并配樂朗誦來升華主題:“假如你甘愿作一只蛹,懦弱地蜷縮在陰暗的角落暗自神傷,那樣假使有人為你打開一扇天窗,你也不一定看得見光亮;假如抬起你那低垂的頭,勇敢地破繭而出,你將會變幻成那只美麗的蝴蝶;假如你現在還沒有破繭幻蝶的力量,至少應有破繭幻蝶的勇氣。 假如你仍沒有破繭幻蝶的勇氣,至少應有破繭幻蝶的姿態! 同學們,拋開心靈的桎梏,想一想生命中那只翩然而來的蝴蝶吧。”朗誦結束時課堂先是一片寂靜,隨后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樣的課堂小結比簡單地總結知識點更有效果,因為這是一種情感價值觀的升華,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也將課堂自然地推向了高潮。
三、巧妙的追問可以讓課堂更豐滿
適時追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課堂變得更流暢、生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在講授辯證否定觀的含義時,播放了《化蝶》的視頻后,筆者讓學生討論這樣一組問題:1.蝶對蛹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嗎?2.蝶對蛹實現了質的飛躍,生命的升華,這體現了什么道理?3.蝶從蛹的母體中孕育而來,繼承了它的部分基因,這又體現了什么道理?4.蝶是對蛹的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嗎?如果不是,應該是怎樣的?
通過這組問題的討論,應該說學生對辯證否定觀的含義及特點有了一定的把握。當學生討論并準確地回答了這組問題后,筆者播放了狂風暴雨沖垮房屋的視頻,讓學生區分辯證否定與形而上學否定的區別。但現在想來,如果進一步追問“同學們能舉出辯證否定的一些例子嗎?”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當然在學生舉例后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無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這些領域都存在辯證否定的例子”,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辯證否定觀的理解和把握。
反思課堂教學,應是教師每節課后留給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作業。因為現實中不可能存在完美課堂。反思,不只是發現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應該總結成功的經驗,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探索解決存在問題的策略。只有不斷反思,才能發現課堂的成功與失敗;只有延續成功,修正失誤,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淀、升華,才能使我們的課堂不斷接近完美。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