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相
【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文素質;教育;情商;審美;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2—0055—01
新時期的語文教學應重視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優勢,在完善學生人格、豐富學生人文情懷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下面,筆者淺談一些這方面的認識和做法。
一、在語文教學中應貫穿情商教育
情商被認為是人的一種心靈力量,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好的文學作品都包含了作者對真善美的贊美,對假丑惡的憎恨。教一篇課文,要使學生感動,教師必須先被感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善于體驗作者創作的激情,與作者同歡樂、共憂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飽滿的教學激情去感染和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教師、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
筆者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通過自己的愛憎憂樂去感染、激發學生的情感,逐步培養學生穩定健康的心理,使他們能夠正確對待社會,對待他人,對待自己。筆者常以一段抒情性的導語將學生帶入授課所需要的情感氛圍;接著,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并且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把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出來;然后創設情境,以境入情,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最后提問,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寫作教學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情商。寫作是學生通過書面語對社會、人生情感的直接披露,在作文中可以發現,有的學生有暫時的困難和挫折,苦悶彷徨,對社會和人生有消極和悲觀態度;有的在學業上有了一點成績,就得意洋洋,甚至不可一世……這些都是情感意志品質不健全的表現。筆者根據學生作文中傳達的這些信息,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頗,化消極情感為積極情感,培養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應貫穿審美教育
審美需要是人的生命需要。語文教學是美的事業,語文教師應是美的傳播者。語文教學終極關懷的是人的生存質量的提高,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優化。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指向,不僅在于學生從中獲得了審美愉悅,更在于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培養學生高層次的審美實踐,完善個性。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審美魅力,語文教學最容易貼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世界,語文教學要在感化、陶冶中使學生的素質和品格升華,讓學生樂于發現美、親近美、創造美,從而培養美的情操,砥礪美的意志,養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生。
筆者經常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剖析,讓學生感知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也運用朗讀,使學生強化審美感知,體會文本中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激發其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筆者盡可能地將課文的審美因素與學生的審美經驗“接軌”,這種“接軌”是在分析課文、闡釋問題以及提問時,恰當地啟發學生進行“勾聯”、“嫁接”和“回憶與聯系”,融入了學生社會生活和課余生活的內容。
三、在語文教學中應貫穿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民族歷經坎坷發展到今天,其精神文化很大一部分凝結在文學這種形式上。語文在傳統文化的孕育、發展、保存和傳播方面有重要作用。我們今天學習語文,也就是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應該成為我們人文素質的底蘊。
在我國改革開放、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語文教師應讓學生批判、繼承、弘揚傳統文化,要學習“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語) 的堅持骨氣、寵辱不驚的精神,要學習“日日參省”、“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要學習“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超然、曠達、淡泊、寧靜、虛融的精神,要學習“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積極的進取精神,要學習我國古代哲學強調的“內圣外王”、克己養性、厚德載物的精神??鬃佑米约旱难孕?,傳播文化;屈原忠于國家,“雖九死而未悔”;范仲淹“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魏征《諫太宗十思書》,歐陽修《伶官傳序》、蘇洵《六國論》等都是當代中學生人文精神成長的有益營養。
總之,語文包含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包含豐富的思想、情感和美。新時期,語文教師既要重視語文知識和技能教學,也要重視挖掘人文教育資源,樂于思考,勤于實踐,促進學生身體和靈魂、思想和行動、理想和情感的健康和諧發展,使他們逐漸成長為富有人文精神,情感豐富、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