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茜
摘要:從六個方面論述如何指導學生養成英語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培養其自學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學習習慣;預習;做筆記;自我提問;記憶策略;復述;練筆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07302
受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時,在課堂中較多依賴教師,在課堂后又僅僅是讀一讀,背一背,如此既做不到獨立自主學習,也就更談不上創造性學習了。所以,教師必須設法培養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而要培養其自學能力就必先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
要成功地學好英語,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這就要求學生提前“預習”[1]。雖然在以往的學習中,教師強調過“預習”的重要性,但其要求不夠具體,缺乏指導,也無檢查分析,使預習成為空話。為讓學生明確“學”什么、“學會”什么、“掌握”什么以及怎么學,就必須教給他們一些預習的方法:如單詞學習可用“諧音識記法”“集中識記法”;閱讀課文可應用推測詞義,找主題句以及“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方法,還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等[2]。為此可設計如下預習練習:(應依實際情況而定)
詞匯方面:
1)音節拼讀(syllable spelling);2)單詞拼讀(Word Spelling);3)詞組認讀(Recognition of phrases);4)句子認讀(Recognition of sentences);5)組句認讀(Recognition of sentences group);6)構詞規律(Word formation);7)詞匯游戲(Word games);8)諺語集錦(Proverbs and idioms);9)比較歸納(Comparison and Conclusion)。
閱讀方面:
1)快速閱讀課文,確立文章主旨(Finding the main idea);2)尋找閱讀理解(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3)完成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4)推測詞義(Guessing the meaning of words);5)分析比較句子結構(Recogni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s);6)學習重點句型(Study of key sentences)。
其他方面:
1)語法學習(Grammar learning);2)每日一講(Everyday topic)。
為使學生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教師應預設學生在學習中有可能碰到的問題,且要針對此類問題設計相應的題目。總之,為培養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教師所設計的“預習練習”就必須有啟發性。在平常處設問,于無疑處設問,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培養學生“做筆記”的良好習慣
“做筆記”是在聽講、讀書時為了幫助理解和記憶而采用的一種輔助方法,它是把主要的關鍵的內容提煉并記錄下來。“做筆記”雖只是一種輔助方法,但卻能夠為學生提供課后復習的基本材料,還可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因為它符合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有利于記憶的原理。
做筆記的方式主要有“書上筆記”“課堂筆記”及“讀書筆記”等。“書上筆記”可分為畫線,作符號和寫注解、主題句及批語。需注意的是應指導學生建立自己的符號系統,記述不能太多,太亂。“課堂筆記”可用來記一些語法規則、重點句型、典型題目及易發生錯誤的知識點。此外,還可補充書上沒有的內容,自己沒有聽懂的問題,自己的聯想、體會、思想火花。但上課時應處理好聽課與做筆記的關系,以聽為主,以記為輔。課堂筆記的形式可以綱要式和圖表式為主,盡量言簡意駭。“讀書筆記”可分為摘錄式的筆記和評注式的筆記。如在閱讀課外輔導書時,可摘抄一些書上沒有的知識:在閱讀課外讀物后,可寫一些心得體會。這樣,既復習了書中的內容,又做到了“寫作”的練習,可謂一舉兩得。
三、培養學生“自我提問”的良好習慣
“自我提問”指的是在閱讀、學習、解決問題之前,就學習的內容和材料,事先提出一系列不清楚、想知道和弄明白的問題,然后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1]。“自我提問”對學習有很大的好處:第一,讓學習和思維有確定的方向;第二,使困惑的問題變得清晰化、明白化,進而有助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第三,有利于開動腦筋,且能夠提高大腦的活躍程度和思維能力:第四,幫助選擇重要信息及重點和關鍵。那么,怎樣來指導學生養成“自我提問”的習慣呢?首先應弄清自我提問的形式。如:(觀點、材料、結論)對嗎?(意義與價值、事實與情況)是什么?多少?怎么樣?何時?何地?為什么?怎么辦(程序、途徑、原則、手段)?需要嗎?可能嗎?其次應弄清楚提問的要求。知道研究一個事物要從哪些方面考慮,善于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如在講授《安妮的日記》時筆者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找出與《安妮的日記》相關的內容和相類似的內容,并要他們以自己的風格形式將所找到的資料和這篇文章作類比。上課時學生都能夠積極發言,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達到了“資源共享”。另外,還要求學生在預習這課時,盡可能找出自己不懂或有疑問的地方,并允許他們自由討論幾分鐘,然后筆者再予以評價和點評。整堂課顯得熱烈、輕松、愉快。通過這樣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學習的自覺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且其學習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四、培養學生運用“記憶策略”的良好習慣
“記憶”是把所學過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頭腦中。學生所學的知識主要為間接知識,不是自己親身實踐得來的,因而往往印象不深,加上每天所學的知識很多,也易忘記。因此必須通過記憶來鞏固知識。也只有鞏固了舊的知識,學習新知識才有基礎。很多學生都感到英語難學,事實上他們最大的缺陷就是未將原有的知識進行鞏固。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記憶呢?
第一,及時復習。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人們知道要想鞏固所學的知識,就應做到及時復習[3]。如在記憶單詞時,必須每天都抽一些時間把所記過的單詞重溫一下。第二,閱讀與嘗試回憶相結合。有些同學在背英語課文時,常常來回反復閱讀。有時如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結果背不下來。這種反復閱讀的記憶效果比較差。事實上,可采用邊看邊背或分層記憶的辦法。第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我們學習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有意義的材料,即材料本身有內在的邏輯性,如課文的內容;一種是無意義的材料,如單詞、語法規則等。對于那些有意義的材料,可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以及知識的邏輯性去聯想和理解。如在背誦課文時,可以根據具體的語言設置不同的語境;而對于無意義的材料,應指導學生進行人為的加工,盡可能賦予它一種新意,以便于記憶。如諧音記憶等。第四,多種通道并用。在學習和記憶中,眼身口手多種通道并用要比使用單一通道記憶效果好。因為多種通道并用可以加深生物電在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的刺激,留下痕跡,形成深刻的印象。故記憶效果較好。
此外,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應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說多練,做到學以致用,加強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也是牢記知識的有效方法。據此,可指導學生應用以下記憶策略: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聯想記憶法、諧音記憶法及歌訣記憶法[3]。 當然,這些記憶策略不是孤立的,在記憶同一知識點時可運用不同的策略,以取得良好的記憶效果。作為教師,應指導學生發現適合他們自己的記憶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記憶“切點”。
五、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良好習慣
要想把那些枯燥、無趣的書面文字轉化為自身運用自如的語言,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復述課文[4]。復述的方式主要有機械性復述和創造性復述。
機械性復述主要指根據文中的詞語、信息、圖表或提綱,進行有效控制或限定的復述。此種復述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為以后更深層次的復述打下良好的基礎。創造性復述指學生在清楚原文主題、情節發展的基礎上,對原文內容和形式進行加工、歸納、改寫后的復述。這種復述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并且會激發他們創造性的思維。教師應教授學生正確的復述方法,起初由教師做model演示,再指導學生進行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訓練。
六、培養學生“勤練筆”的習慣
教學大綱中指出:“寫”是書面表達和傳遞信息的交際能力,培養初步寫的能力,是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5]。如何轉變學生從“要我寫”到“我要寫”呢?
首先,抓基礎。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做一定的口語訓練,再通過課文教學,做一些必要的英漢互譯練習和一些句型轉化練習。其次,抓閱讀。通過閱讀可以擴大其詞匯量,也可以豐富他們的語言知識,更有助于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此外,還可讓學生讀信件、日記、通知等文章,然后讓他們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后做仿寫練習。第三,最簡單也最容易的就是讓他們寫日記,記一些身邊發生的人或事,有時甚至可以是洗臉、刷牙等流水賬之類的東西。
當然,寫了之后,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練筆”做出反饋。教師的持之以恒必會促成學生的持之以恒,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地就養成了。
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他們養成自學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不僅僅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他們學習的本領,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教師導學力[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課程教材研究所,英語課程教材研發中心.教師培訓手冊(英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樹秀,孫繼民.心理學[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5.
[4]陳瑞.中小學外語教學(復述課文的幾種方法)[Z].2006.
[5]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