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迪


摘 要 互動教學是近年來順應高職教育發展,在高職院校興起的一種強調課堂人際互動的教學模式。從經濟學的角度,對互動教學涉及的三大利益主體——教師、學生和學校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并得出相應結論與建議。
關鍵詞 互動教學;高職教育;成本收益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6-0057-03
自國家1999年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以來,我國高職院校數量迅猛增長。從1999—2009年的十年間,高職院校數量從474所增長到1215所,增長率高達156.3%[1]。支撐高職教育如此快速發展的,是社會對高技能型人才巨大的需求。然而,高職教育的迅速擴張導致生源質量的不斷下滑。
為了在這種情形下培養出能滿足社會要求的畢業生,高職院校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方面的探索。其中,“互動教學”模式是高職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種培養高職人才的有益思路。本文嘗試從經濟學角度,對采用互動教學模式的成本和收益進行全面剖析,為互動教學的實施提供經濟學理論參考。
1 互動教學簡介
互動教學,就是把教學活動看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手段和媒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達到幫助學生改善學習效果的目的。廣義的互動教學應該包括備課互動、授課互動和課程評價互動等,狹義的互動教學僅僅指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
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共同思考、共同協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都可以稱為互動式教學法[2],其中包括創設問題情境、小組討論、案例教學、情境模擬等多種具體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區別于傳統的“一言堂”“填鴨式”教學,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并影響教學活動,從而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尤其適合對知識基礎差、學習興趣低的高職生實施。
2 互動教學的利益主體
在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師、學生、學校三大利益主體[3],他們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追求實現不同的目標。由于目標各不相同,就必須分別進行成本和收益分析。如果某種教學模式能降低利益主體進行教學活動的成本、提升其收益,這種教學模式就是有效的、值得推廣的;如果某種教學模式雖然增加了利益主體的短期成本,但是能降低其長期成本,并提升收益,那么即便在推廣的初期可能會遇到阻力,但從長遠來看仍然是一種教學改革的趨勢。
在本文的分析中,每個利益主體都應符合“經濟人假設”。“經濟人”又稱“實利人”或“唯利人”。經濟人假設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總是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4]。也就是說,個體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總是傾向于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收益、付出更低成本的那種機會。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收益和成本并不僅僅指物質方面的。所有能讓利益主體趨近目標的因素都是收益,而所有能讓利益主體遠離目標的因素都是成本。
3 互動教學模式下各利益主體的成本和收益
互動教學模式下各利益主體的成本和收益如表1~表3所示。
4 結論與建議
教師實施互動教學收益高,長期成本低于短期成本 從成本方面來說,教師學習互動教學模式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實施互動教學又會帶來更大的課堂管理難度,但罹患職業倦怠的可能性降低;從收益方面來說,實施互動教學的教師會得到來自學生和學校兩方面的積極反饋。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學習互動教學模式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屬于短期成本,而兩項收益都是長期收益,所以從長期來看,實施互動教學的成本收益比將進一步降低。
不同學生接受互動教學的成本變化不同、收益均更高 從成本方面來說,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難度更低,但對于無心聽講的學生來說,參與度的提高意味著付出更多的精力成本;從收益方面來說,互動教學將帶給學生更佳的學習體驗和更優的學習效果。因此,互動教學雖然可能遭到個別學生的抵觸,但總體上將會受到學生群體的普遍歡迎。
學校推廣互動教學成本和收益雙高,但成本主要為短期成本,收益主要為長期收益 從成本方面來說,學校推廣互動教學模式需要付出較高的時間、資金和人力成本(詳見表3),但這些成本中占相當比例的為短期成本;從收益方面來說,推廣互動教學將獲得教學效果、政策支持、輿論環境和生源質量四方面的高收益,且這些收益中的大部分為長期收益(短期沒有收益或收益很小)。因此從短期來看,面對高成本和暫時不高的收益,學校推廣互動教學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以及對長期形勢的果斷研判。從長期來看,學校推廣互動教學的成本收益比將不斷降低,對學校的長期建設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互動教學模式的推廣是自上而下的,學校可以影響教師實施互動教學的成本收益比,教師可以影響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成本收益比 學校可以通過調節教師的收入分配、改革教師的評優評獎機制,實現對教師實施互動教學的成本收益比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成績評價體系,增加過程性評價,把課堂參與度納入到課程成績的重要評價指標中,來影響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成本收益比。根據經濟人假設,教師實施互動教學、學生參與互動教學不能靠奉獻精神或覺悟的提高,而需要通過成本和收益的調節來實現,因此,明確調節辦法是自上而下推廣互動教學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張晨,馬樹超.分類指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區域均衡發展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12-19.
[2]文豐安,魏航.互動式教學法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11(11):46-47.
[3]王曉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經濟學分析[J].求實,
2005(1):252-253.
[4]鄒碧海.實用管理心理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