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本文即以《大唐新語》為研究對象,窮盡性地描寫和分析《大唐新語》連詞的語法功能和用法,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以期能夠對漢語連詞的發展演變提供重要參考。《大唐新語》中共有117個連詞,其中單音節連詞70個,雙音節連詞47個。根據意義和結構關系 ,把《大唐新語》的連詞分為十大類:承接連詞、并列連詞、選擇連詞、遞進連詞、因果連詞。又據連接的語言單位的不同,可以把連詞分為連接詞與短語和連接分句與句子這兩類。
關鍵詞:《大唐新語》;連詞;描寫; 比較
一、引言
《大唐新語》的作者劉肅,元和初任潯陽縣主薄,生平事跡不詳。該書模仿《世說新語》的體例,分為“匡贊”、“規諫”、“極諫”等30個門類,共13卷。主要記載唐初至大歷年間(766~779)唐代歷史人物的言行故事,多取材于唐代國史舊聞。其著錄,始見于《新唐書·藝文志》雜史類;《宋史·藝文志》列入別史類,作《唐新語》。到了明朝,明人刻本改題為《大唐世說新語》,或《唐世說新語》。清《四庫全書》據《新唐書·藝文志》恢復原名,列入小說家類。
《大唐新語》是唐朝一部重要的筆記,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具有文學、審美價值。但近年來,《大唐新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此書性質的判定、對全書內容文字的校勘、此書的真偽之辯、對《大唐新語》所反映的唐代社會狀況和思想潮流的考察;以及對其史學、文學、藝術成就的評價等等。而在語言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連詞研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時間,為此本文研究視角集中在其連詞,希望彌補《大唐新語》學術版圖上的空白。
二、《大唐新語》連詞的描寫和分析
關于連詞的分類,不同的學者提出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有按單一標準分的:馬建忠等人是從意義來分的[ 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第227-322頁.],朱德熙等人是從所處的位置來分的[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第198-227頁.];有按綜合標準分的:胡裕樹等人是根據連詞所連的成分和表示的關系來分的[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第217-219頁.],史有為等人是根據意義和所處的位置來分的[史有為.《呼喚柔性-漢語語法探異》【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第67頁.]。筆者主要以胡明揚的《詞類問題考察》這本著作為依據,根據意義和結構關系,把《大唐新語》的連詞分為十大類:承接連詞、并列連詞、選擇連詞、遞進連詞、因果連詞、目的連詞、轉折連詞、條件連詞、假設連詞和讓步連詞。又據連接的語言單位的不同,可以把連詞分為連接詞與短語和連接分句與句子這兩類。其中連接分句和句子的連詞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只能連接分句;另一種則既可以連接分句,又可以連接句子[胡明楊.詞類問題考察【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第395-396頁.]。
(一)承接連詞
前后兩個動詞、分句之間具有事理和動作上的先后關系。在《大唐新語》中共有10個: 則1、而2、遂1、因1、便、于是、而后、然后、然則、當別。
1.主要連接句子,其中包括緊縮句,放于后一句的句首,可理解為“那么”、“于是”、“就”等,“則1”75例,“遂1”42例,“因1”17例,“便”2例,“于是”13例,“然則”1例,如:
(1)《卷六·舉賢第十三》:以順則越石長,以才則楚金不如。
(2)《卷四·政能第八》:景駿審其地勢,增筑堤防,遂無水患,至今賴焉。
2.主要連接動詞,可譯作“然后”,“而2”42例,“而后”6例,“然后”4例,“當別”1例,如:
(3)《卷六·友悌第十二》:讓大怒,亂砍而死,煬帝聞而傷之,贈銀青光祿大夫。
(二)并列連詞
所連接的的詞或分句具有并列關系,而且連詞前后的句子成分地位平等,可以互換位置,在句子中常作主語、謂語、賓語或定語在《大唐新語》中并列連詞共9個:而1 、與1、及、兼1、并1、既1、且1、將1、于。
1.連接形容詞或動詞,“而1”46例,“且1”1例,“與1”1例,如:
(4)《卷二·剛正第四》:國人歡憾相半,哀昭德而快俊臣。
2.連接名詞,“與1”43例,“及”37例,“兼1”5例,“并1 ”4例,“將1”1例,“于”1例。如:
(5)《卷一·匡贊第一》:如晦與公同心輔朕,今日所賜,惟獨見公。
3.“既1”連接分句,位于前一分句句首,常與副詞連用。共3例。如:
(6)《卷八·文章第十八》:楊盈川之文,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于盧,亦不減王。
(三)選擇連詞
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分,表示選擇關系。《大唐新語》中有6個:或1、與2、而4、不在、不由、不如。根據連接成分是否相容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表示相容的選擇,一類表示不相容的選擇[ 張斌.《現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54-255.]。
1.表示相容的選擇,即可以選擇其中一項,也可以同時選擇多項,“或1”6例,“與2”1例,如:
(7)《卷九·著述第十九》:朕或從或不從,皆須備載。
2.表示不相容的選擇,即二者只能選出一項,“而4”2例,“不在”1例,“不由”1例,“不如”1例,如:
(8)《卷六·舉賢第十九》:豈言行之缺,而友朋之過歟?
(四)遞進連詞
前后兩個句子所表示的語義具有更進一層的關系。《大唐新語》中遞進連詞有19個:既2、且2、而3、并2、兼2、更、遂2、以1、矧、因2、況、遂乃、且復、何況、何諸、非唯、非但、豈獨、豈唯。又可據其在句中的位置將遞進連詞分為預遞連詞和承遞連詞。
1.放于前一分句句首或句中,后一分句把意思推進一層,可理解為“不僅”。“既2”1例,“非但”1例,“非唯”1例,“豈獨”1例,“豈唯”1例,如:
(9)《卷七·識量第十四》:公違憲章,名教既虧,實玷皇化。
(10)《卷十一·懲戒第二十五》:非但為國除蠹,亦乃名在身前。
2.放于于后一分句或句子句首,可理解為“而且”“況且”。“且2”33例,“而3”19例,“并2”15例,“兼2”2例,“更”2例,“遂2”1例,“以1”1例,“矧”1例,“因2”1例,“況”6例,“遂乃”1例,“且復”1例,“何況”1例,“何諸”1例,如:
(11)《卷一·匡贊第一》:使其有便可乘御,寶位其遽安乎?且陛下為天子,陛下之姑受何福慶?
(12)《卷一·匡贊第一》:祿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
(五)、因果連詞
前后語言單位的語義具有因果關系,其中一類表示原因,另一類表示結果,主要連接分句。《大唐新語》中有30個:以3、因3、由、用1、為1、故、因4、而6、以4、是、遂4、將2、令、用2、所以、自是、以至、是以、因而、以此、以致、是用、至是、由是、為之、致使、因以、因是、以至于、以及于。
1.常用于前一分句,表原因,“以3”28例,“因3”4例,“由”5例,“用1”1例,如:
(13)《卷四·政能第八》:武德中,以景命惟新,宗室猶少,至三從弟侄皆封為王。
:2.常用于后一分句句首,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結果,“為1”1例,“故”42例,“因4”18例,“而6”14例,“以4”5例,“遂4”2例,“將2”1例,“令”1例,“用2”1例,“是”2例,“自是”4例,“是以”4例,“因而”4例,“以致”1例,“以至”5例,“所以”16例,“以此”2例,“是用”1例,“至是”1例,“為之”1例,“因以”1例,“致使”1例,“因是”1例,“由是”19例,“以至于”5例,“以及于”1例,如:
(14)《卷七·知微第十六》:天下大亂,本為饑苦。
(15)《卷三·公直第五》:且君子恥言浮于行,故曰:“予欲無言。”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和描寫,我們對《大唐新語》的連詞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參照向熹《簡明漢語史》[ 向熹.簡明漢語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98-110頁.]的連詞研究成果和經驗,進一步理順中古語連詞的演進過程。通過比較,我們發現,連詞的總數增加,但仍然以單音節為主。在上古漢語中,有66個單音節連詞,居總數的74%之多;那么涉及到中古漢語,單音節則有70個,所占比重下降到總數的60%。另外,新增的連詞中,雙音節連詞居多,詞匯復音化趨勢明顯。上古漢語,雙音節連詞23個;中古漢語,雙音節連詞47個,如“以至”、“所以”等,這說明連詞的表義上相對于上古漢語連詞而言,愈加趨向于穩定、精密的狀態。最后,雙音節連詞的構詞方式亦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因為上古漢語的構成方式只有同義復合、詞組凝定。而在《大唐新語》中出現了2例附加后綴的構詞方式,如“且復、雖復”這兩個詞就是一個詞根加上“復”這個后綴。
參考文獻
[1] 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3]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4] 史有為.《呼喚柔性-漢語語法探異》【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
[5] 胡明楊.詞類問題考察【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6] 張斌.《現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7] 向熹.簡明漢語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劉肅.大唐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7.
[9] 何正平、王德明.大唐新語譯注【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