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從平
摘 要:近年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迅速,但也存在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該文以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為例,剖析了集團成立的必要性以及運作過程中制約發展的“瓶頸”,通過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在集團化辦學模式運行過程的實踐與創新,努力探索職教集團健康快速發展的辦學策略。為實現財經類職業教育集約化、連鎖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而使財經類職業教育在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對財經類適用型人才的新需求。
關鍵詞:職業教育集團 財經 辦學模式 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149-02
我國組建職教集團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集團化辦學規模、類型、模式等較形成初期都顯得愈發完善。
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是在江蘇省教育廳、財政廳、省糧食局指導和監督下,由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聯合該省會計行業協(學)會、企業、財經類中高職院校以及本科院校繼續教育學院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礎上組建的跨地區、多功能、多層次職業教育聯合體。
1 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組建的必要性
1.1 是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近年來,隨著江蘇省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全省財經類職業教育乘勢而上、蓬勃發展,目前,財經類專業、辦學規模持續增長,層次與類型日益增多,呈現“無校不財”的發展格局,這就要求從提升教育質量的角度出發,務必要加快建立現代財經類職教體系,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提升辦學水平。通過組建財經職教集團,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為提高辦學的計劃性、規范性以及標準化提供政策支撐,整合資源、集中優勢,為實現財經類職業教育集約化、連鎖化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從而使財經類職業教育在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對財經類適用型人才的新需求。
1.2 是優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升財經類人才培養質量的迫切需要
對職業院校而言,財經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尤其是頂崗實習存在很多困惑。集團化辦學,學校可以根據企業一線的崗位需求,與企業共同確定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使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1]。
2 目前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運行機制面臨的問題
2.1 集團化辦學基礎薄弱,成員合作關系有待加強
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本身并不是獨立的法人,集團成員單位之間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整體結構松散,毫無凝聚力。導致集團在調控運作、資金運行、成果共用等各個方面很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雖然,近年來教育部愈發重視高職教育,且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可是在職業教育集團運行體系、制度,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等方面依然缺乏相關的政策規范。
2.2 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待健全
集團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活動與動力。雖然大部分職業教育集團都成立了理事會或董事會,有明確的集團章程,也制定了相應的發展目標,但是由于成員單位之間不存在隸屬關系,合作并不緊密。集團成員單位一般看似較多,但只有極少一部分單位真正在集團內積極發揮作用,并接受集團常規化正常管理的。
2.3 集團化辦學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彰顯
集團是由校、政、行、企組成的一個利益相關者機構。以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為例,集團是由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其以發展職業教育為目標的導向非常鮮明。在運作過程,這種將牽頭學校的職業教育發展目標作為職教集團整體目標,甚至作為職教集團唯一目標的運作理念,片面強調了政、行、企三方對職業教育的義務與責任,弱化為非學校成員單位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的思考,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的參與熱情明顯不足[2-3]。
3 完善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辦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3.1 規范完善集團治理結構,健全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
以董事會或理事會為代表的集團組織機構應積極發揮自身的組織和協調作用。內部的管理體制,應以相對獨立為前提,盡可能調動成員單位參與集團建設的積極性。對集團內學校單位的師資特長和教學設備、實習實訓資源,行業、企業單位用工需求,設備資源、員工文化層次等情況進行統一備案,為成員提供溝通渠道,鼓勵成員根據自身實際簽訂合作協議,使得集團成員之間的人、財、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益。
3.2 圍繞人才培養工作,不斷拓寬合作空間
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和修訂,增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僅2015年,江蘇財經職業教育集團在成員單位建立了16個“駐企工作站”。為落實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加強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教學與管理、組織開展社會調查和橫向課題研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集團成員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與京東商城共建了“京東商城運營分中心”,進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現代學徒制試點,將京東文化引入校園,將京東商城經營理念、運行模式引入課堂,采用“雙職雙崗,互聘互融,共育共管”的管理體制,校企融合共同進行“六共培養”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
3.3 深入推進雙百工程,實現人才資源共享
在集團內積極推進“雙百工程”,即:學校百名教授進企業,企業百名師傅進課堂活動。為了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實踐鍛煉,研究制定相關的《教師實踐鍛煉管理規定》。2015年,僅成員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就選派了32名骨干教師到集團內8家企業做“訪問工程師”,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還先后邀請了40余名企業專家來校指導專業建設、開設專題學術講座,引進了226名企業技術骨干和高級管理人員參與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學院的師資結構,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3.4 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創新集團人才共育機制
為主動適應淮安乃至江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對人才、科技的新需求,集團通過社會服務資源的“整合集成”,社會服務能力的“平臺集群”,實施四大舉措:面向淮安鄉(鎮)村和中小企業財會人員,實施“進鄉入企,理財培訓”計劃;面向淮安糧油飼料企業和市民,踐行“糧油安全,社區行動”計劃;面向淮安經濟開發區,推動“對接園區,服務外包”計劃;面向職業院校,推進“攜手中職,輻射提升”計劃,使集團的服務機制不斷健全,服務平臺不斷完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服務項目不斷拓展,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初步形成具有江蘇財經鮮明特色的社會服務品牌。
4 結語
隨著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職業教育集團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難題。希望政府部門能給予政策優惠、資金扶持、搭建平臺,對校企合作工作加強指導,推動校企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實現多方參與,共生共榮,互利共贏的目標。江蘇財經職業集團各成員單位將凝心聚力、精誠合作,在職教集團這個平臺上,深入交流,深度合作,努力為江蘇省財經職業教育事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高進軍.職教集團校企深度合作現狀調查[J].職業與教育,2012(1):32-33.
[2] 毛穎,樂莉,譚紅翔,等.突破困境,服務區域經濟[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6):56-60.
[3] 黃國英.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運行機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2(3):70-71.
[4] 丁敏旭,王風,滕男.淺論職教集團校企合作雙贏機制的構建[J].科技信息,2010(21):845-846.
[5] 王振洪.構建利益共同體,推進校企深度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1(Z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