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關鍵詞:概括性思維;想象性思維;合作探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是提高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關鍵。如果學生有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就能很好地、順利地解答數學中的一些疑難問題。下面談一些淺見。
一、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已學過的知識使學生形成概括性思維
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發現知識規律的過程,當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深刻的印象就可以通過自己歸納思考來發現知識的規律。如,我在教學小學“加減法則”時,先用復名數的加減法則進行了比較,如11.35元+2.4元,先演示復名數加減法法則,然后用小數直接列出豎式進行計算。老師這樣演算,學生就會很容易找出小數加減法計算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的規律了。
在講解應用題時,我事先準備了幾道學生已經掌握的與例題有很多共同特征的應用題,讓學生將知識的內涵互相滲透,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學生就會對所學的新知識很快地掌握,久而久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角度分析,使學生形成想象性思維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的想象思維能力,使學生在解數學題時遇到問題能大膽地設想,充分發揮學生對各種數量關系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我要求學生根據題中提出的已知條件來分析解答:
小軍的乒乓球比玻璃球多,那么玻璃球比乒乓球少幾分之幾?
這道題中已知條件只出現了一個,學生一時就不知怎么入手去做,這時在我的引導和誘導下,學生可設一個數,用舉例計算來解決問題中的疑難,假如設乙數為20(也可以假設其他數),則甲數為20×(1+)=24,那么乙數就比甲數少(24-20)÷24=。
又如,學校有一項工程,4天完成了全程的,剩下的工程還需要幾天才能完成?(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解答,不要列出相同的算式)
以上這道應用題可以從工程問題、分數對應除法問題、包含除三個角度來分析解答。
從這幾個角度想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很好地引導了學生多角度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思維逐步活躍起來。
三、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于突破常規,使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突破了一般老師的解題方法,另外找到自己解決問題途徑的一種方法。在多種解題方法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一種方法來解題。
例如,做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完成需要30天,乙隊單獨完成需要50天,甲隊先完成了這項工程的■,剩下的由兩隊合作完成,還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我們解這道應用題的一般方法應該是按照工程問題來計算的,即(1-)÷(+)=15(天)。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創造新的解題方法,來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還有一部分學生列出這樣的算式:20×30÷(20+30)÷(1-)=15(天),這樣巧妙地將工程問題化為一般的應用題的解法,計算起來也簡便,不容易出錯了。
四、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在教學中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體現了學生以學為主線、以合作為手段的互教互學互助模式。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投影出示兩個圖形無法重合,學生就有點疑惑,這時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學生思維又一次活躍起來,集體的智慧在摩擦碰撞中產生。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基礎。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進行心靈碰撞和情感交流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情快樂時,感覺也比較敏銳,記憶的效果也非常好,想象力也豐富,思維也比較敏捷。相反,如果人的心情沮喪,思維的閘門也將受到阻礙。因此,教師要帶著微笑面向我們每個學生,用機智的語言啟發學生,用積極的教學態度感染學生。
五、教師在操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上,學生參與實際的操作,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一課時,我設計了看一看、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說一說等活動內容。畫主要是讓學生用立體學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或直尺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和三角形。通過畫一畫,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積的特征和平面圖形的聯系。拼一拼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讓學生用剪出來的圖形自由拼組,這樣全體學生都會成為探索者。經過思考和操作,很多學生拼出了自己有創意的圖形。由此可見,操作實踐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設置各種發展思維能力的數學習題,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袁孝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J].才智,2013(36).
作者簡介:韓永寬,男,漢族,1978年9月出生,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旗人,本科,小教高級,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