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霞
摘 要:學生是開展課堂教學的主體,語文課程教學的開展要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相適應,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進行傳統(tǒng)教學的時候,老師講解的內容比較多,學生能夠自己進行學習的機會比較少,要通過學生的自學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能夠實施以學為主、以教為輔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少教多學;高效課堂
現在開展教學都是秉承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民主、科學以及開放的課程平臺上進行。現代教學鼓勵素質教育教學的發(fā)展,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為,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老師能夠教給學生的學習內容是有限的,在他們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還是要依靠自學來完成知識的儲備,“少教多學”就能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一、教學行為改變
教師的教學行為要進行適當的轉變,老師要把傳統(tǒng)的知識輸入變成學生自主的對知識進行探索,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學內容的設定要選擇探索形式。比如,我們在進行《桂林山水》學習的時候,以往都是老師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生在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也是根據課文的順序來進行寫作,但是對于為什么這樣寫和這樣寫有什么樣的好處是不知道的。我們可以在教學的時候,改變老師進行單項傳遞的行為,讓學生自己來討論整篇文章的寫作順序,學生能夠發(fā)現規(guī)律,老師可以在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激發(fā)出來,還能夠很好地掌握學習內容,這樣我們就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
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培養(yǎng)學生進行“質疑”的習慣。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通過實踐教學的例子我們能夠發(fā)現,“問”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學習的過程就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當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產生了疑問,就能夠產生探究的興趣。那么,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就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發(fā)言,學生在進行發(fā)言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地進行點撥和補充,這比老師把現成的答案呈現給學生要好得多,課堂教學效果會提高。
總之,開展課堂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我們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盲點,這個時候我們要不斷地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要少教多學注意引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可以構建高效課堂,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蘇亞平.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32):3-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