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玲
摘 要:音樂教育長久被禁錮在有限的區域內,學生對音樂的接觸往往是“填鴨式”的灌輸,音樂的靈動美無法展現,學生情操陶冶、素養提高成了一句空話。當前,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激發音樂的旋律美,讓學生的情感悅動起來,找尋音樂課堂的生命活力,這是小學音樂教師創新課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小學音樂;生活;情感
音樂是靈感聚集、情感激發、想象釋放的藝術,是學校教育美育的重要途徑。然而,長期以來,傳統教學模式的掣肘對小學美術教學的牽制卻使小學音樂教學的上空陰霾不散,音樂的詩情畫意沒有觸發學生心中的那份柔軟,學生熱愛音樂的本性沒有被充分顯現出來。
一、外延開放音樂課堂,與生活實現對接
力促音樂課堂開放,是實現音樂課堂多元化的必由之路,是在一定意義上突破固化的傳統模式,啟發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實踐的窗口。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根據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把音樂學習與日常的游戲、舞蹈有效對接,讓學生的聽、視、觸等多種感官活動在運動、唱歌、表演、游戲、舞蹈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使學生手腳并用,全身動起來,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走進音樂世界,獵獲音樂知識、提升音樂技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傾心感受濃厚的音樂美。
二、釋放音樂的情感元素,培養學生對生活樂觀、向上的態度
優美動聽的音樂是一種融入人類千般情感,體現人類喜、怒、哀、樂的藝術。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內涵的感悟過程,也是欣賞者自我情感流露的釋放過程,是音樂與聽者內心情感的相互糅雜、產生共鳴的過程。追憶童年,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響徹神州大地。現在將這首扣人心弦的兒歌搬入課堂,它在課堂中的曼妙表現也是值得推敲的。教唱這首兒歌前,我先讓學生回憶媽媽對自己的好,然后記錄下來,再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有關母愛的視頻,這樣母親的高大形象霎時在學生心目中變得豐盈起來。學生在學完這首歌后,任性的脾氣有所收斂,學著去理解父母,關心父母。然后,教師再有意蕩開一筆,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當今就業大潮中,讓學生體味父母工作的艱辛,讓學生懂得,父母在生活壓力相當大的情況下,還要分心來照顧我們,實屬不易,從而與前面對父母的理解不謀而合,激發起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音樂教學,不能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層面,應當升級,將學生的人文素養、生命教育與音樂有機結合起來,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情趣。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個性張揚的沃土,課堂也才會持久地煥發生命活力。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