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霞
摘 要:伴隨網絡時代的到來,社會對組合型的人才的需求愈來愈強烈,增強青少年的信息技術基礎亦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學校均開設了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掌握好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對初中生亦十分關鍵。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課;有效教學;興趣
培育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及應用計算機的概念;培育學生優良的計算機使用習性及責任概念,這是新課標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最基本的目標要求。為了有效地實現這些教學目標,筆者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將復雜轉為簡單,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術知識
初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是從“信息技術課簡介”開始實施教學的,“引水方知開源不易”,信息技術課的學習亦是如此。對剛上初中的學生來講,“信息”此兩個字有著復雜的含義,讓學生難以理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信息”這個詞語,筆者從學生平時最常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等知識講起逐漸啟發學生理解“信息”的含義,進而讓學生不費勁地領會“信息”的基本定義。
例如,在學習“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及作用”時,筆者拿出自己的舊電腦拆開后,詳細地將各配件的名稱及作用介紹給學生聽,然后用人體器官作比喻,將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比喻為人的大腦,運用鼠標輸入文字、信息比喻為人的耳朵可以聽到聲音等。
二、采用舉例方式來講清楚信息技術的基本定義
為了有效地講清楚信息技術“快”的特征,我講了采用信息技術來預報天氣狀況的例子:采用人工來計算明天的天氣狀況,就需要64000人連續計算24小時,而采用信息技術來計算,不需要1小時就可以計算出來。講到信息技術的精確度時,我是這樣舉例的:美國采用信息技術控制導彈,從幾百公里遠的地方發射,居然可以精確地射中伊拉克的目標,而差距不到一米。這些案例均可以活靈活現地讓學生領悟到信息技術“快”的特征。
在學習“計算機中信息的表示”這一知識點時,“字節”則是計算機存儲容量的基本計量單位。注重強調基本的“計量”單位和我們日常生活中長度用“米”或“尺”、重量用“克”等計量單位作比較,便于深化學生對信息技術概念的理解。
三、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動機,在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亦是如此。初中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對較少接觸的事物均認為新鮮及有趣,進而想去認識及領會。初中生的興趣通常較易受目前整體生動的形象所誘惑及吸引,一直從對事物本身的熱愛為動機,來認識事物。
例如,老師所講的感人故事抑或是教學中的游戲等,均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致。所以,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授課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引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點。例如,在學習“鼠標的使用”這一環節時,我引導學生玩“紙牌”游戲來訓練他們的鼠標應用能力。在翻牌過程中,學生不但熟練地把握鼠標的單擊操作,而且可以穩固地學會鼠標的拖動操作,由此可以實現在玩游戲中學習的目的。而在學習“指法練習”此環節時,為了防止學生對單調乏味的鍵盤字母排列、鍵盤功能等知識進行照本宣科學習,我在上課之前下載了《趣味青蛙》的教學軟件。在練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他們輕松地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四、對學生技能差異進行分層教學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學進程中,由于每位學生家庭條件抑或是其他原因讓學生計算機的操作水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在上初中前已熟練掌握電腦的基本操控,然而有的學生則連電腦都沒摸過。針對此情況,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盡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尤其要關注信息技能較差的學生,對于他們取得每一點進步均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為他們樹立自信心。例如,在學習“表格的制作”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提出的要求是:插入表格、在單元格上輸入數字、調整表格的大小等,最后要求學生制作幻方。在這個實踐的進程中,我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提出的要求也不相同,對于信息技能較差的學生制作三階幻方就可以,對于信息技能較好的學生要制作更高階的幻方。如此,不但有益于縮短學生之間的差距,而且可以讓不同層次學生的信息技能獲得有效的提升。
五、注重激勵性的評價,使評價適時有效
曾經有一位名人說過:“教學技巧的本身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對學生的激勵及鼓舞。”由此可見,激勵性的語言能夠推進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初中信息技術授課的進程中,我對于大膽發言、大膽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學生,總是給予肯定及表揚。而對于膽小、不敢發言的學生,只要看到他們舉手,我則將解答問題的時機留給他們。只要他們勇敢站起來回答問題,我則會用激勵的眼光注視他們。當然,老師對學生的激勵評價要恰當,不可以言過其實,唯有公平、公正地鼓勵及表揚才可以打動學生,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
總之,實現初中信息技術課的有效教學方法是多樣的。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培育學生創造性能力及實踐操作能力。同時,老師還需不斷實踐、努力探索及研究對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課的有效策略,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基礎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羅國用.初中信息技術課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0).
[2]盧尚建.我國有效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