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玉 李珍連
摘 要:小學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陣地,有效的小學班級管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品行和學業。對小學班級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探討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學生創造和諧的班級氛圍。
關鍵詞:班級管理;管理方法;以人為本
今天的小學生是21世紀的棟梁,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而他們也是幼苗,需要培養得宜。班級是小學生活動的基層組織,班級管理對學生發展至關重要。有人認為班級管理就是管理教室或是管理秩序,其實不然,它還包括教學管理、品德管理,制度管理等多個方面。由于小學生年紀尚小,班級管理更應該具有自身特色,因此,探析小學班級管理的有效策略迫在眉睫。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小學班級中都設置了班干部輔助老師管理班務,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然而班干部相對固定,一學期甚至好幾學期都是由固定的學生擔任,使得一些學生養成了“干部作風”,不能平等對待同學。大家往往把班干部看成榮譽的象征,卻忽視了班干部應盡的責任。
2.管理方法陳舊
小學教師的風格大都是“權威式”的教師,他們存在著“教不嚴,師之惰”的觀念,認為必須嚴厲管教,學生才能達到他們的期盼。正是這種陳舊的管理方法,使得學生心生畏懼,缺乏主動性,不敢反抗權威。
二、如何加強小學班級管理
1.更新觀念,注重情感教育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教育除了傳道、授業、解惑,更關注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教師已經逐步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為他們創造條件,從而提高班級的整體管理水平。情感教育旨在建設溫暖的班集體,教師應扮演著“管如嚴父、愛如慈母、親如朋友”的三重角色,用真心關懷學生,正確處理學生的關系,建設好的班風。
2.建立客觀、公正的班級管理評價體系
在過去,考試成績往往是對小學生評價的唯一指標,而當下,我們不僅注重結果,更注重學生發展的過程。教師應采用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肯定學生的成績,指出學生的不足。同時,學生也擁有自我評價的權利,在這種評價體系下的班級管理才有可能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真正實現“以生為本”。
班級管理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引導著學生團結向上、朝氣蓬勃地全面發展。這也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其中,引導學生,讓班級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王開偉.小學班級管理的六個要素[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0).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