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香
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研究、探索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初中歷史課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讓歷史課堂煥發生命與活力?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探討
一、關注教學目標——有的放矢
教育實踐證明:教學目標對歷史教學起著巨大的作用。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目標和學生學習的目標,是教學活動要達到的標準和質量規格。標準的一節歷史課要提高課堂效率、教學水平、教育質量,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注重教學目標。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忽視教學目標、不重視教學目標、不能腳踏實地地研究教學目標、沒有真正理解教學目標。一些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表述是沒有意義的、白白浪費時間、空話連篇、沒有實質知識。有的教師雖然制訂了教學目標,但是并沒有用教學目標來指導教學。例如,有的教師備課時制訂了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等,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味地講授基礎知識、訓練基礎知識、鞏固基礎知識,思想教育內容聽不到、培養創新能力看不到、小組合作學習談不上,教學目標成了一紙空文,紙上談兵而已。制訂教學目標教師必須研究以下幾個問題:是否從教材實際出發?是否制訂時誰心所欲?是否從學生學情出發?是否把目標制定的過高?是否體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是否理解了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否能實現制訂的教學目標?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踐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配合“導學案”——教學相長
“導學案”是新時期出現的、促進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提高教師科研水平、改革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學習方案。導學案能夠獨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說他是學生自己的教案、新知識標準答案。在學習新的一課之前,按照學案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完成對學案的備課。學生結合學案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學習基礎知識—理清知識線索—解答課文中一些簡單的問題、自主地學習。這樣學習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有計劃、有目的、帶著問題、帶著求知欲、帶著興趣聽課、學習,節省了時間,減少了盲目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做到當堂理解、當堂消化。教師教學時側重哪個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學目標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進行講解。一些探究的問題師生共同探討,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究、探索、思考、比較、掌握、落實、深入。真正做到“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
三、側重導入設計——激發興趣
新課導入能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氛圍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的品味。教育實驗證明,激發興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歌曲導入新課:初中生對歌曲情有獨鐘,特別的喜愛。上課前結合本課相關的歌曲導入,學生感到新穎,也容易接受。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讓學生用多媒體播放《國歌》或一起和多媒體唱《國歌》。在講授《巴黎公社》時,讓學生用多媒體播放《國際歌》或一起和多媒體唱《國際歌》。這種形式縮短了教材和學生的距離,氣氛活躍、情景交融。講述《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時,讓學生看《祖國江山一片紅》的郵票圖片,向學生解釋這種郵票的珍貴,為什么珍貴?當時國家為什么停止銷售?學生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學習《“蒸汽時代”的到來》時,用多媒體播放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然后提出問題:這艘當時世界最豪華、最先進的郵輪為何能制造出來?為什么最先進的郵輪落得如此下場?為什么如此浪漫的愛情以悲劇結局?你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結局呢?這樣導入新課學生會帶著問題聽課、思考、探索、研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師生合作關系——踐行高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傳統課堂的教師一言堂時代已經過去。例如,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師生互動合作圍繞教學目標,共同學習、共同探討。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學情實際、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心理實際,讓他們在教學中親身實踐,讓歷史教學更高效。
講授“紅軍長征”時,教師可以設計: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國民政府作出了怎樣的決策?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我黨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八七會議與遵義會議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第二個問題要求學生對遵義會議的重要意義要有個深刻的認識,回顧八七會議內容,把新舊知識結合在一起,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選擇合作必須結合課文,盡量做到時時合作,處處合作。師生互動,教師必須肯定學生的成績,對學生回答問題錯誤的教師進行必要的補充。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