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
【摘??? 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已被提升了新的高度。
【關鍵詞】初中數學? 自主學習? 問題情境? 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001
21世紀科技和社會的進步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的數學教學狀態不容樂觀。學生對于數學,不是喜愛,不是主動的學習,而是迫于考試的無奈,沒有選擇的選擇。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對此進行研究,是新課標的指引,更是有效改善教學狀態、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能力的必然選擇。
一、案例事件
本案例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時),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基本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孕育新知。通過多媒體演示故宮建筑,并通過旁白生動的描述,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引出并孕育了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索新知。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用問題串層層遞進,讓學生邊動手邊動腦,再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得出軸對稱和成軸對稱的概念,并用表格式的歸納加深學生對兩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的理解,以此突出和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第三環節:嘗試應用,鞏固新知。用闖關的形式通過欣賞、猜想、推理、說明生活中成軸對稱的美無處不在,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間想象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第四環節:放飛想象,體驗創造。讓學生自己創作出富有特色的軸對稱圖形,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加深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想象力、創造力。
第五環節:反思盤點,整合新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回憶,通過反思、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鞏固知識技能,提高認知水平。
第六環節:知識拓展,深化提高。向學生展示飛機的對稱、鬧鐘的對稱、人的眼睛的對稱使學生知道對稱不僅是為了美觀還有許多科學道理。從而使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寬。
第七環節:實踐應用,解決問題。精心設計的練習,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使所有學生都有所發展。
二、案例分析
本節課,內容上凸顯“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課程理念,設計上充滿“理解數學、理解學生、理解教學”的課程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現將教學設計中的五個片段呈現如下,來具體說明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
1.活動一: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們生動地展示生活中的軸對稱)。
問題1:這些圖形有什么特征?
問題2:這些圖形的對稱有什么特點呢?
活動二:折一折,找對稱軸。
分析:教師以一段視頻展示大氣恢弘、而又無處不體現對稱美的故宮建筑,并配以旁白吸引學生的眼球,既孕育了新知,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對學生的愛國情操進行了一次不顯山不露水的陶冶。該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
2.將一張矩形紙對折,在紙的一面,用筆尖扎出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將紙打開鋪平,畫出折痕,用筆連接折痕兩側的三個點,形成兩個三角形。
問題1:兩個三角形的對應點有什么關系?(結論:兩個三角形的對應點是對稱的)。
問題2:為什么是對稱的?(學生思考得出:因為它們沿著折痕對折能完全重合)。
問題3:這兩個三角形對稱嗎?為什么?(給出新的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
問題4:舉例找出生活中成軸對稱的現象。
問題5:總結歸納出軸對稱圖形與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區別與聯系并填表。
分析: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用問題串層層遞進,讓學生邊動手邊動腦,再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得出軸對稱和成軸對稱的概念,突出和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該環節中問題情境的利用極其到位,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3.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闖關,看誰能通關。
第一關:給出兩個三角形關于一條直線成軸對稱,讓學生找出對稱點以及寫,出角的度數。
第二關:欣賞一幅風景畫,讓學生找出畫中的軸對稱圖形。
第三關:給出鏡面成像后的數字,讓學生猜出原數字是什么?
分析:利用闖關的形式,通過欣賞、猜想、推理、說明生活中成軸對稱的美無處不在,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以及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間想象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從而使得學生更主動的參與,主動的探究,主動的學習。
4.讓學生發揮想象,進行圖案設計,一起畫出富有特色的軸對稱圖形。
分析:對稱既是一個數學概念,又是一個美學概念,在該部分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還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更是讓學生能夠感受和分享到成功的喜悅。
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取得了哪些經驗教訓?
分析:通過反思、歸納,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鞏固知識技能,提高認知水平。
該案例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的七個環節:創設情境孕育新知——動手操作探索新知——嘗試應用鞏固新知——放飛想象體驗創造——反思盤點整合新知——知識拓展深化提高——實踐應用解決問題,每一環節均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展開。既符合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案例啟示
該案例中生動形象的課件制作,和安排合理的學生活動使本節課生動、有趣、有效。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活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學習、促進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關注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很好的達成了預設的三維目標,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此給予我們啟示:(1)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僅在(下轉第97頁)(上接第1頁)新課引入環節,可以處于一節課的任意環節。(2)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不同途徑,創設不同類型的情境。
參考文獻
[1]陳軍洪.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J].現代教育科學,2011,(2):115.
[2]馬海燕.創設問題情境促進數學自主學習[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8):36.
[3]劉俊淺.談數學自主學習的情境創設[J].數學大世界,201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