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和
【摘 ? ?要】新課改后,高中數學教學發生了較大變化。為了適應新課改,達到新課改提出的目標要求,我們需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理念、模式和方法,學導式教學法便是其中的一種。本文試與大家探討學導式教學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 ?學導式教學法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62
高中數學面臨的最大的教學現狀是什么?必然是新課改。新課改是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而今也已經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潮流。現如今,幾乎人人都談新課改,可以說,新課改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改后,教學的目標要求、課程設置等等都比以前有了較大的變化。那么,如何理解和適應新課改?要把握其精髓和實質。新課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本目標,強調參與,那么,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系,采用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則是必要的。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呢?本文試與大家探討學導式教學法。
什么是學導式教學法呢?簡言之,學導式教學法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學、自練的一種方法。在高中數學中引入學導式教學法可行嗎?答案是可行的。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它是適合學情的,是適應新課改的,所以,是有需要引入的。讓我們共同來了解下學導式教學法,它以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為基礎和前提,以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創造條件、積極引導為過程和途徑,最終通過學生主動探索,開發智力,發展體能的實踐,達成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的目的。可以說,學導式教學法是一種教學理念和實踐的結合,它既是一種教學法,同時也體現一種教學組織模式,是一種充分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的因素的教學。與以往的教學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從以“教”為主的教育到以“學”為主的回歸,這與新課改的實質和核心是不謀而合的。其二,從效果上來說,它是行之有效的。學導式教學法是近十余年國內興起的一種啟發式教學法之一,經過實踐檢驗,效果突出。學導式教學法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法的一大改變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前蘇聯的一個教育家曾說過:“家長和教師通常都犯的錯誤是,他們不了解學習是腦力勞動,腦力勞動所特有的規律是勞動者必須處于主動的狀態。”學導式教學法,把學生自學放到一個關鍵環節和重要地位上,教師簡單提示,提出目的與任務,學生則要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通過課前預練,課上自學、自練,找到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這不僅大大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時,使得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更有目的性、針對性,從而促進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果。
那么,是不是每節課都要采用“學導式”教學法?答案是否定的,教無定法,教師要根據需求,結合實際,科學施教。“學導式”教學法的適用范圍還是比較廣的。高中階段的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應當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操作起來較初中階段效果要好。那么,在引入“學導式”教學法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是“學導式” 教學法中的師生關系需要重新定位。可以說,要運用好學導式教學法,建立更積極的師生關系是前提和基礎。積極的關系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努力,最終要發揮出1+1>2的效果。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往往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一味灌輸,學生沒有學習興趣,不積極配合,進而教師積極性降低,形成惡性循環。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對于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舊觀念,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活動視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作為教師則要從臺前轉到幕后,從演員轉行做導演,做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讓學生做演員,做教學的實施者和整個活動的參與者,改變舊行動,“以退為進”。作為教師,我們要適當“放手放權”,把“授之以魚”變為“授之以漁”,給學生更多探索、發現、研究、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發展各自的智能,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教師只需要起到一個輔助、點撥、總結升華的作用。學生應當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把握機會,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作為教師,我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放權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不能放松對自身的要求,反而要適應學生進步的要求,提高對自身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質。不要認為更多的任務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我們就可以袖手旁觀,在解放手和嘴的同時,多動腦,把更多的精力從關注不變的書本變成變化著的學生,創造性地選擇和應用教學材料,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技巧的同時,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同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高了,課堂上的互動、提出的問題會更多,教師需要做的工作也就更多、更深入了,這才是真正的教學相長。要求自己做更好的老師,引導學生做更積極的學生,各盡其能,做好兩個1,最終才能做到1+1>2。
二是處理好“學”與“導”的關系。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注重兩者之間的練習和有機結合,做到環環相扣,自然銜接,而不是各自為營,相互割裂,要講究學導結合,以導利學,學導相長。教師要堅持從目的出發,認準需求,把握實效。“學導式教學法”終究是方式而不是目的,它的核心仍然是服務于學生發展的,要避免為方法而方法,為形式而形式的教條主義的出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情況不同,在采用學導法教學的過程中,不要拘泥于固定做法。哪一程序、哪一環節、必須占用多少時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是相對固定的,但不是絕對的,學導式教學是沒有固定模式的,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不能生搬硬套 ,我們應該根據教學任務、課程性質、 學習對象和學生自學能力、重點難點分布情況等不同情況 ,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學,從而達到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滲入教師的正確引導,使教學雙方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效果。
總之,我們認為,學導式教學法是適應新課改要求的,也是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還要結合不斷變化的教學工作實際情況,適當運用學導式教學法,要深入理解學導式教學法的目的、操作中應當注意的問題,追求實效,以防只重形式改革,“換湯不換藥”或者“矯枉過正”現象的出現。只有順應發展要求,符合具體學情,把握科學方法,才能使學導式教學法發揮更大的效用,才能建立更積極的師生關系,實現更好的教學相長,達到更高層次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