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星
摘 要:減負問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關心的話題。針對語文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減負。
關鍵詞:減負;語文教學;教學實踐
減負,減負,減負,當我們在大聲吶喊時,是否真正理解了減負的內涵,是否真的落到實處?減負僅僅是減少作業布置量嗎?作為一名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將結合教學實踐中的實例,對中學語文減負問題進行較淺層次的分析。
一、語文減負難以做到的緣由
(一)學生、家長本身對語文不夠重視
學生對語文學習不夠重視,與家長的教育有一定的關系。他們認為語文課程學與不學,成績并沒有多大區別,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家長把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潛移默化中,就會使學生對語文表現出極大的漠視。在打基礎的時候,沒有足夠重視,等到要面對高考了,才覺得語文也得抓。臨時抱佛腳的做法,無疑加重了語文學習的負擔,也加重了教師的教學壓力。
(二)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個模式,千篇一律
很多學生常常說上語文課最清閑,想聽就聽,不想聽可以隨便。歸根結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不同內容的課文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語文教師在講課文時,總會采用同一種方法讓學生加入到課文學習中。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本是可以通過情境陶冶法等教學方法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氛圍中感受父母給予自己的愛。可是語文教師總是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找文章中出現過幾次背影類似的問題。一節課都在沒有任何意義的尋找中度過。學生一節課下來學得很累,負擔很重。這樣的課堂,學生怎會感興趣?學生不感興趣,學起來也不輕松愉快,反倒成了一種負擔,這又怎么能做到減負?
(三)課堂中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一定要講實效。不管是講課還是批改作業都要講實際效果。可事實上,語文減負工作一直做不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師每天看似很忙,工作量很大,但都是無效
教學。
1.整堂課學生幾乎不用張嘴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啟發者、引導者。教師應該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有行動的權利。然而,大多數語文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更多的是將文章的結構、作者的思想講述給學生,這樣學生不張嘴,而老師一節課都在說,學生沒興趣,教師也覺得乏味。
2.出現與教師自身所設想的答案不同,便予以否定
這是很多語文教師會出現的一個大問題。他們在備課時,把所有他們認為的答案都備在心里。結果課堂上總會出現出乎教師預料的答案,教師常常就對學生的答案予以否定。時間長了,學生不敢說話,成了“啞巴”學生,學生學起來會就很吃力。這樣的學習效率又有多少呢?
3.教師教知識,但缺乏方法的傳授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只是根據書本給學生傳授知識,那么學生學到的可能只是所講知識點本身。離開課本,或者題型稍有改動,學生便束手無策。教師在講解時只是解決了當下一道題,而沒有傳授該類題型的解題思路與技巧。在語文教學中,此類現象經常出現。
從上述情況我們不難發現,減負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而教師沒有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自然會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教師也不再那么疲憊。
二、語文減負的措施
語文減負不是空頭口號,需要落到實處。教師是減負的主要參與者,所以就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讓學生重視語文這門學科
不重視,便不關注,不關注,便不通。學生要明白語文不是一時一刻能夠提高的,它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它是厚積薄發的。不要等到高考在即,才開始著急,抓住書本背詩詞、背成語,這樣的做法就猶如“亡羊補牢”,收效甚微。重視語文這門課程,每天有所積累、有所感悟,語文的感覺、悟性就慢慢有了。因為“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二)教師要用靈活多樣的教法教學
新課改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法去教書,只有不斷呈現靈活、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才會吸引學生走進你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多聽名師示范課,多跟同事探討交流,真正利用好現在的電子科學技術,多借鑒、多學習。教師可以運用音樂導入法,帶領學生形成一種意境,從而順其自然走入文本。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這樣的做法不僅會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種種好的教學方法,在于語文教師的用心發掘,也在于語文教師的靈活運用。
(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1.讓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滿堂灌”會很累,而學生也往往討厭教師的這種做法。更多的時候,學生愿意自己去學習和探討,他們更喜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法。
如,在講授《琵琶記》這篇文章時,我帶領學生了解大致的寫作背景后,把翻譯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學習。學生學習的熱情異常高漲,整個教室里都是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辯解聲。他們會用動作更好地詮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學生把討論有分歧的地方做了標記,等到集體疏通大意時,他們再提問問題、解決問題。整堂課下來,我只是在做一個引導者,或者叫參與者。效果頗好,教師不要不放心學生的能力,有時放手比握在手里更珍貴!
2.放下架子,與學生齊肩
不要總固執地認為學生一定不如老師,老師說的一定就是正確的。作為語文老師,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有些方面,學生不見得不如老師,甚至學生的水平會高于老師的水平,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坦然接受,并真誠地與該生溝通交流。事實上,一堂課能夠讓學生提出很有深度的問題,正體現了老師教學的成功,因為只有被激活的課堂與被激活的學生,才會出現思維的快速運轉,才會出現高效率的學習成果。學習效率提高了,自然也不會再感到學習語文有壓力,學起來反倒輕松了。
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很深刻地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語文教育同樣如此,在面對閱讀、寫作時,很多老師表示壓力太大,教給學生,但學生不去掌握。事實上,不是學生不掌握,而是沒有教給他方法。面對不同題材的文章,怎么判別題材,怎么去理解作者的思路,怎么去賞析,這些方法的傳授是至關重要的。缺失這一部分的講授,對于學生的閱讀、寫作是致命的。沒有方法的傳授,學生當然覺得語文很難學,心里抵觸,也就覺得壓力大了。所以,作為教師,必須傳授學生解題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也可以把教師解放出來。
語文減負問題,歷來爭議頗多。本文主要從語文教師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教師應該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程度,改變教學策略,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摸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興趣,減負問題也就隨之解決了。
參考文獻:
[1]羅敏.高中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成因及“減負”策略[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石錦.減負背景下中學生語文學習負擔問題研究[D].揚州大學,2011.
[3]夏玲.中學語文教學減負的問題與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
[4]王安全.論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不確定性[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08).
[5]陳卓珺.初中學校課業減負困境與對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6]呂叔湘.呂叔湘語文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