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忠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管理者。一個班級的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工作的質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困生的類型也越來越多,班主任工作不但需要愛心與耐心,而且也需要創新。
【案例】
我擔任七年級英語教師兼班主任,班里有一名叫李某的學生,父親拋棄了他和母親離家出走,母親為了生活,常常忙于賺錢養家糊口,疏忽了對他的教育管理,所以他就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上課不認真聽講,總是做小動作;下課欺負小同學,搗亂游戲中的同學;作業敷衍了事,有時甚至不交,考試幾乎交白卷。老師曾多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以為然;老師讓他反省錯誤,他不以為然,還在竊笑;與別人打架,頭破血流也不吭一聲,大家都說這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學生。老師們都認為,他沒有學習基礎和上進心,又難管教,看來這輩子沒啥出息了。我聽了老師們這樣的評論,心里很不是滋味——這個孩子真的沒挽救的余地了嗎?現在年齡還小,如果這樣下去,不僅學習跟不上,而且做人也會有問題。我默默地下定決心,只要這孩子有一點希望,我就不能放棄他!于是我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我先找他談話,希望他能夠遵守班級的各項制度,按時完成作業,爭取進步,做一個大家喜歡的孩子。他開始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后來嘴上答應了,實際上卻一如既往,毫無長進。他真的無法挽救了嗎?我心里有些茫然,直到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天,當我走到教室上課時,看見李同學趴在課桌上,正在哭泣,非常傷心。我從來沒看見他掉過眼淚,心里想:什么事讓他如此傷心?我摸摸他的頭,問他發生了什么事,他哭得更厲害了,什么也不說,情緒很激動。為了穩住他的情緒,我先去給學生上課,但我一直留意著李某——我簡直不敢相信,整整一節課,他也未曾抬起頭來,一直在那里哭泣。下課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詳細地了解情況。原來,他與同學玩鬧時把棉褲弄破了(露出了棉花)。這就是他哭了整堂課的原因。我仔細一看,這件棉褲非常破舊,而且下邊一圈是后來接上去的,像這樣的棉褲我好多年都沒見有人穿了,更何況是小孩!這樣一件破舊的棉褲,放在街上根本沒有人愿意去撿,他為何如此在乎,如此傷心?經過了解,我才知道他家里非常貧窮,這唯一的一條棉褲是一位好心的鄰居老奶奶送的,由于今年太小了,他自己胡亂接了一段。在別人的眼里,這件棉褲分文不值;可在李同學眼里,這是他唯一可以防寒的寶貝,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我讓那名弄壞他棉褲的學生向他賠禮道歉,然后我開導他,我答應給他買條新的棉褲。開始,他低著頭,一言不發,到后來,就淚流滿面。通過細致地了解我明白了: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長期缺乏別人的關愛,長期生活在不被人重視的環境中使心靈蒙上了陰影,從而導致他的逆反行為。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讓李同學融入班級大家庭中,一定要讓他樹立生活的信心,幫他從逆境中快速走出來。
經過仔細的研究,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引導集體關注他。我在班里找了幾名樂于助人且責任心強的學生,向他們介紹了李同學的情況,鼓勵他們與其交往,讓他們用友愛的眼光去看待他;我還組織了他家附近的幾名學生跟他一起玩,一起寫作業,讓他能夠感受到集體的關愛;在班會課上號召學生開展“愛的奉獻——向李同學獻愛心”活動,我先帶頭買來一套我預先答應他的新棉褲送給李同學,學生有的捐出自己的零花錢,有的捐贈給他學習用品,有的樂意和他結成學習小組,幫他補習功課等等。
其次,為了改善他的學習狀況,我堅持每天放學后給他補課;我還利用各種機會,與他的母親溝通,力爭改善他的家庭環境。我做的這些使他非常感動,他開始收斂他那些不良行為。一個雨天,我在給他補習完功課回家的路上不慎摔了一跤,扭傷了左腳,他知道這事后,流著淚對我說:“老師,我對不住你,我不會讓您失望的!”此后,他變了,不再制造惡作劇,開始幫助同學們做事:灑水、掃地;他開始勤奮學習,教室中、校園里經常看到他刻苦努力學習的身影;他漸漸地融入了班集體,期中考試,他的成績有所提高。
【案例解析】
1.勤于尋找教育的良機
學困生是班級中特殊的一個群體,導致他們成為學困生的原因也是非常多的,作為班主任,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顆細膩的心,勤于尋找教育的良機,找到轉變的突破口,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對癥下藥。李同學的情況比較特殊,失去家庭的關愛,學習差、紀律差使他經常被老師批評,從而產生逆反和抵觸心理,最后發展成我行我素。基于此,我不能采用批評教育的模式,要以愛心為媒,用愛架起師生之間的橋梁,以“棉褲事件”為良機,從生活上關心,在學習上鼓勵,用良好的班風熏陶他,用高尚的師德指引他,最終使他感動,重新融入集體的懷抱。
2.發現優點,及時表揚
每個學生身上都會有優點,學困生也不是一無是處,班主任要洞察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也要及時予以肯定,予以表揚,使他們產生幸福體驗,增強榮譽感、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為了能體現出我對李同學的重視,我特意安排他當勞動委員,為他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一方面,他幫助我管人,另一方面他從中學會了管自己。經過將近一學期的努力,他從一個“無可救藥”的搗蛋鬼轉變成一名勤奮守紀的學生;他走出了心理陰影,成為一名優秀的少年。
李同學的成功轉變,讓我深刻地感受到:關心一個學生,挽救一個問題少年我們不能從表面上解決問題,關鍵是要走進他的內心,找出癥結所在,然后對癥下藥,耐心細致地教育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就看你有沒有決心去挽救他。希望同行們借鑒我的經驗,拿出一片真心,打開一個個問題學生的心扉,換得他們人生的成長。
參考文獻: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漓江出版社,199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