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文
摘 要:數學問題是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創新的源頭,是數學教學活動的核心。恰當的數學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和快速地消化知識,還能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后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數學思想;自主學習;訓練技能
數學問題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化,數學問題的設計需要緊扣教學目標,設計數學問題時要有對比、分析、評價等推理性的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記憶性的問題設計上,精心設計合適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下面筆者談談設計數學問題的幾個方法。
一、基于數學思想創設問題
有效地學習數學知識不能只依靠記憶和模仿,而是需要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自主探索以學生為主題,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自主獲取新的數學知識。然而在現實學習中往往缺乏這種自主探索意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往往只是死記硬背或者照搬教師的講解方法,這樣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學習能力得不到進一步提高。因此,教師在數學問題設計中要從激疑開始,讓學生腦海中產生“為什么”“從何而來”,運用數學知識產生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筆者認為,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歸根到底是達到數學知識實際應用的目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于生活,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整理、尋找顯示生活中運用數學的具體例子。如,在“圓心角定理”的教學中,可作如下的程序讓學生領會。(1)通過作圖(同圓或等圓)和作其中兩個相等的圓心角,比較所對的弦、弧、弦心距的關系。(2)通過作圓和作其中兩條相等的弦,比較兩個圓心角的大小關系。(3)通過圓中作長度不同的弦,比較弦心距、圓心角的大小關系。(4)對同圓和等圓中兩個圓心角和它所對應的兩條弦、兩條弧、兩弦心距,這四組量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讓學生猜測和證明。將整個教學過程轉化為讓學生發現問題、體驗過程、尋找聯系,進行比較和辨別,形成知識的遷移和升華。
二、創設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
自學能力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過于突出記憶和被動接受,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摧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學提倡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從而能夠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數學問題的設計需要通過學生自學來獲取知識,教師設計的問題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讓學生既能自學又能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問題必須具有階梯性,在自學中發現問題,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并形成自學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設計訓練技能的問題
學生形成技能的過程,應當避免在缺乏教師引導下完全由學生去發現規律。設計好的問題序列有利于學生有興趣去發現規律,更有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技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這并不是由教師代替學生思維和探索,教師必須將一些相互關聯的問題串起來作為素材提供給學生,讓他們來一次嘗試和再創造。
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這種組織起來的問題必然帶有較大的人為因素,但這也是一種學習。教師設計這些問題序列,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比較容易地形成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樹立榜樣。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序列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過程。從簡單到復雜,從已知到未知,從零散到完整,從具體運算到心理運算。例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因式分解法可設計序列問題:
(1)ab=0,則a=?,b=?;(2)(x-2)(x-3)=0,則x=?;(3)2x2+10x=0,則x=?;(4)x2+5x+4=0,則x=?;(5)2x2+7x-4=0,則x=?;(6)(2x-3)2=2x-3,則x=?;(7)(3x+1)2-5(3x+1)=-4,則x=?。
四、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問題是沉悶課堂的清新劑,是學術課堂的活力所在。數學中開放性問題的解法是多樣的,結果也不是唯一的,它能夠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和創新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機會,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啟迪學生智慧。如,學習圓的面積、扇形的面積和弓形的面積時,可設計“把一個圓分為面積相等的四部分”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幾何知識進行充分的想象與創造。
當前數學課程改革中,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已成為數學教師努力的目標。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精心設計問題,并鼓勵師生間進行對話,營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體驗。
參考文獻:
曹一鳴.當代數學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1(1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