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汪龍
摘 要 就食品專業研究生在“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培養策略、培養目標、培養計劃、評價體系等進行探討,為食品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 協同創新;食品專業;校企合作;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0-0153-02
2011年4月,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提出高等院校要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同時,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和政策項目的正確引導,加強與企業開展深入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1]。2012年,教育部提出“2011協同創新計劃”,對如何“推動協同創新”做出較為詳細的部署[2]。協同創新計劃的提出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其主要在于以企業為主體,高校為依托,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利用高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來適應市場需要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食品科學是一門以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為基礎,研究現代食品加工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術的交叉學科,需要很強的交叉學科知識,且能直接應用或指導工業生產。而目前食品科學專業的研究生培養目標單一,仍以實驗室培養為主,對食品企業的關鍵技術問題研究較少,這也導致我國食品企業技術含量低、信息水平化低下、產業耗能大、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在“協同創新”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調整食品專業校企合作培養策略,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食品專業研究生,并改善培養計劃的制訂、完善評價體系。
1 中美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
美國校企合作模式 為了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美國的研究生教育一直力求進行技術創新,并且新技術能有效轉化為商品。美國是世界上最先進行校企合作的國家,1950年,斯擔福大學首創研究生校企合作模式。美國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由高校與企業共同提出研究課題,同時進行合作探索,所得的研究成果用于改善企業的技術水平。
當前美國校企合作模式分為四類:1)合同形式,是指由企業來提出要求,高校根據要求制定課題,雙方簽訂合同來確定合作關系,企業對項目的資助情況與研究成果掛鉤;2)專項補貼,主要由高校學者提出,此課題一般對某一學術領域有重大意義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而課題的成果又能夠解決企業的實質性技術問題,若企業對課題感興趣,便可以與高校達成協議,對相關課題進行專項經費補貼;3)校企合作研究中心,通常由高校設立,研究中心擁有自身技術及相關研究人員,研究中心具有獨立性,且一般由政府倡導組建;4)高校參與企業科研,此模式在美國校企合作中占較大比重,主要形式有高校教授到企業做學術報告、企業科研人員到高校進修、高校研究人員臨時到企業參加課題、企業臨時招募高校學生進行課題研究[3]。
我國的校企合作模式 我國的校企合作理論及實踐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隨著近十幾年發展,我國的校企合作形式日趨多樣化,根據校企合作中起主導作用的主體不同,分為企業主導型、高校主導型、政府主導型;根據培養過程中高校與企業作用的不同,分為校內導師型、校外導師型、雙導師型、校外獨立導師型[4]。此外,在校企合作中還有一些其他模式,如:高校聘請社會上高知名度的企業家進高校作專題講座;在實習階段,學校推薦學生進企業進行實習。
2 基于協同創新校企培養模式的策略分析
食品專業研究生由于學科特點,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更應加強校企合作模式。而隨著“協同創新”的提出,針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策略也不同。
1)科學問題的提出與凝練。校企協同創新培養的關鍵在于培養研究生對科學問題的提出能力。只有通過與企業的協同,深入企業一線,與工程師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才能夠了解食品企業的現狀與技術水平及存在的關鍵技術問題,在此基礎上經過資料查閱才能提出真正符合企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課題,以達到目標,產生社會與經濟效益,并對項目能否得到推廣進行分析。
2)科學研究計劃的制訂與實施方案。在與企業的交流過程中,要建立成本觀,對項目的研究工藝及技術應考慮成本。此外以往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缺乏對研究生工業化生產概念上的培養,多數研究成果集中在實驗室階段,而沒有進行小試、中試及工業化大生產。在協同創新培養模式下,則要注重項目的現實應用方面的培養。
3)指引研究生的人生目標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校企協同創新培養模式中,要尤其注重讓研究生明確自己的未來規劃及人生目標的確立,并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引,在此基礎上對其科研創新能力進行培養和提高。
4)研究成果的轉化,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對研究生在企業中的研究成果要結合實際生產能力對研究成果進行工業化生產,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協同創新平臺。
同時,基于“協同創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合作機制、培養計劃、培養目標的制定及考核評價體系上也有不同。
1)以項目為依托,挖掘校企合作基礎及形成個體化的合作機制。“協同創新”首先要做到對企業、產業進行相關調研,尋找創新的來源,結合高校自身優勢找到與企業合作的興奮點,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校企協同創新培養研究生的合作機制與方案,方案內容包括研究生的差旅住宿、薪酬、人身意外保險、研究成果的歸屬權等問題。
另外,在校企協同培養過程中,首先是高校要發揮其主導地位作用,對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要進行全面的設計和監控;其次,企業應切實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為高校提供更好的導師及其他資源,配合高校完成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在校企雙方的有效協同下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2)校企共同確立研究生培養目標。校企雙方共同制訂研究生培養計劃,進而建立完善的課程目標體系。高校與企業在協同過程中,在對研究生培養目標達成一致的基礎上,共同制訂研究生培養計劃,共同推動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改革,以提升研究生面向實踐的學習和研究能力。
3)建立科學的研究生評價體系和考核指標,以便針對不同培養模式的研究生有相應的評價體系,在獎學金評定、碩博連讀等與研究生發展密切相關的方面做到公平、公正。不以單一的學習成績與論文指標來評判研究生。
3 結語
時代在不斷發展,食品行業的技術問題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高校對食品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也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協同創新”背景下對當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為食品行業研發人員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宋英明,羅文,袁微微,等.協同創新體系下南華大學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J].新西部,2013(20):51-52.
[2]季正劍,李建梅.協同創新環境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2013(9):36-37.
[3]李強.產學研合作的博弈分析和案例研究[D].遼寧:東北財經大學,2007.
[4]田國旺.基于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