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陳勇+陳道倫
摘 要: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快速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農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文介紹了對浦口區農業、農村、農民等“三農”工作的現狀、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拉動區域發展增收,深化農村配套改革,挖掘農村土地資源增值潛力;以幫扶攻堅為抓手,促進低收入農民增收等。
關鍵詞:三農;現優;對策建議;浦口區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2-07-03
浦口區地處南京西北部,素有金陵門戶之稱,南臨長江,北枕滁河,國家森林老山山脈由東向西橫亙中部。全區總面積91 375hm2,總人口59.5萬人,常住人口72.5萬,下轄9街、2場,擁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3個省級開發區(浦口經濟開發區、海峽兩岸科工園和珍珠泉旅游度假區)。寧和鐵路、寧連高速、京滬高鐵,國道、省道等穿境而過。浦口區的農業、農村、農民(“三農”)是南京都市大農業的展示窗口之一,也是全市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陣地。近年來,浦口區堅持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 874元,比上年增加1 684元,增長10.9%。
1 “三農”現狀和主要做法
1.1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夯實農業增收基礎
1.1.1 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高效農業發展 現代農業規模繼續加大2014年新增設施農業740hm2,設施農業面積已達6 940hm2,占耕地總面積的24.9%。新建高標準糧田600hm2,建設標準化菜地80hm2,新增設施漁業246.7hm2,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達68.1%。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6 733.3hm2,與上年相比增加360hm2。糧食總產11 600萬kg,比上年增長3.2%。繼續實行保護價糧食收購政策,穩步促進經濟作物發展,保證農民增產增收。
1.1.2 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推進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產業服務等方面的家庭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最低指導價,保證農民土地流轉收益。全區適度規模面積23 660hm2、占84.2%,產業服務面積10 786.7hm2。與此同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截至2014年末,全區經農業部門登記備案的家庭農場達250家,其中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有134家。生產總規模達2 800hm2,示范性農場家庭從業人員人均收入10萬~15萬元。農業龍頭企業達79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4家、市級20家、區級54家。全區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99.9億元,同比增長55%;完成利稅總額達3.6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530家,專業合作社成員5.57萬人,農戶入社率達到75%。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載體。
1.1.3 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培育農業休閑旅游 加快農業“三品”認證推進工作,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全區“三品”產量達到種植業食用農產品總產量的35%以上。重點打造雨發農業嘉年華主題園、星甸現代漁業精品園、永寧現代農業示范園3個現代農業園區,把園區打造成集農業生產、科普教育、農事體驗、餐飲度假、休閑娛樂、產品展示展銷等功能相結合的主題園。全區休閑農業年接待人數達到153.1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7.1億元,同比增長12.6%。從業人員3 141人,農民達到2 706人。全年季節性用工達13.1萬人次,年收入786萬元,帶動農戶6 879戶,年帶動地產農產品銷售2.24億元。新增休閑農業企業105個、大戶171個、專業村3個。休閑農業的發展,給全區帶來了鄉村旅游消費需求,促進了餐飲、交通、購物、住宿、娛樂等各行業的發展,為當地一、三產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創新農民資源資產化有效形式,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
1.2.1 穩步推進農村確權發證,賦予農民用益物權 區委、區政府出臺《關于印發〈浦口區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用3a時間,按6個步驟,用衛星定位,對全區22 667hm2土地的每塊田地標注四至。對全區6萬多戶農民土地經營承包權登記頒證。2014年完成了永寧街道試點登記頒證。2015年全面啟動其余街道,力爭本年度基本完成。明確2016年開展掃尾,全面完成。宅基地確權發證,以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初始登記成果為依據,農村不動產權統一調查、登記試點基礎上,開展宅基地使用權、房產所有權及土地承包經營權三者數據整合及統一建庫工作。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農村宅基地、農村建設用地地籍調查及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開展農村確權發證意義重大,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事關農民土地財產權利、事關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宅基地等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等權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1.2.2 增加農民產權股份收入,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 充分保障農民集體經濟權利,全面對村社區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進行改革,把所有的集體凈資產量化到社員,農民持股入社,成為合作社的真正主人,到年底進行分紅和補助,享受村集體取得的資產經營方面的紅利收入。2013年,全區完成村社區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改革,當年平均每人每股分紅131元。2014年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穩步推進,永寧、星甸、橋林3個街道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建成運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四荒”資源使用權、農村集體資產的轉讓出租進入市場交易,讓農民享受更多的農村資源增值收益。
1.2.3 提高集體經濟經營水平,提升農民股份分紅收益 及時抓住省、市對村集體資產經營明確方向的大好時機,抓緊做好村集體資產經營規劃,提升集體經濟運營水平。湯泉街道利用村莊環境整治成果,由村開發農家樂旅游項目,將閑置資產、資源充分利用,把農村資源變資產,提升農業產業增加值。沿江街道馮墻社區突破土地資源瓶頸,在鄰近江蘇的安徽省邊境內開發茶園,聯合創辦茶葉新品牌,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深化社區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展村社區用土地或社區集體資產入股、投資,實行股份化經營,盤活了村集體資產資源。建立健全社區股份合作制分紅機制,集體資產開發利用好的村社區,每年實行了村民(社員)分配制度,增加村民集體資產性收入。
1.3 落實幫扶措施,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1.3.1 推進低收入農戶增收 增加財政扶持力度,區財政扶持低收入資金由上年的260萬元增加到680萬元。市項目區帶動整村低收入農戶增收,市低收入增收項目區由上年5個增加到今年7個。2014年,安排400戶農民加入并入股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每個參股農戶補助4 000元量化入股,保底分紅和二次分紅。年扶持200戶農民開展小門面、小作坊、小運輸、小商販、小規模種養五小創業,每五小創業農戶補助3 000元。提供600個公益性崗位給低收入農戶就業,每崗位補助2 500元。年低收入農戶人均增收達2 000元,增幅達18%以上,高于面上人均收入3個百分點。減輕低收入農戶家庭支出負擔,實行職業教育學費的減免和國家助學金制度,發放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600余萬元,惠及學生20 022人。
1.3.2 實施農民4項補貼 加強監督檢查,認真做好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水稻直補貼、農機補貼。良種、農資綜合、水稻3項直補按農戶承包面積實施,直補到戶,應補盡補。農機補貼按農機全價的30%進行補貼。全區糧食直補與綜合補貼面積為水稻9 013.3hm2,農資綜合補貼21 333.3hm2,共發放補貼資金3 579萬元,其中,糧食直補資金279.07萬元,農資綜合補貼3 396.02萬元,涉及5.18萬農戶,戶均增收691元。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做好小麥、油菜、水稻、玉米、棉花的良種補貼。通過“一折通”直接向農民發放,保障農戶的農業補貼權利得到落實。
1.3.3 統籌推進城鄉保障一體化 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提高城鄉居民養老補貼。2014年,農村居民養老補貼由每人100元增加到130元,城鎮居民由每人220元增加到245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提高城鄉社保標準,去年按月領取待遇人員,保障金標準每月從720元增加到837元,增長16.3%。執行城鄉低保標準,執行每月城鎮520元、農村430元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標準由280元提高至550元,高于省定標準,惠及全區17.66萬人。城鄉特殘人員補貼2 337人,補貼資金1 117萬元。城鄉低保邊緣戶的臨時物價補貼累計27 715人次,發放117萬元。城鄉醫療救助幫扶752人次,發放220萬元。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農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2 存在問題
促進農民增收任重而道遠。從目前情況看,農民增收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率己達90%以上,通過新增轉移促增收空間逐漸收窄。二是農村生產力要素市場化不足,農村資源盤活不夠,財產性收入不高,增收增長點乏力。三是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影響,一些經濟指標增幅不容樂觀,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農民收入放緩,實現農民收入倍增難度大。
3 對策建議
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浦口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要以“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科學謀劃,抓住關鍵,落實措施,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強增收內動力,順利實現農村居民收入5a倍增目標。
3.1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拉動區域發展增收 以江北新區建設為契機,以改革創新為抓手,提升產業、城市、生態、樞紐四大功能,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大江北區域創新新體系,通過建立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商務商貿業等高端產業,加快產品競爭向品牌轉變,增加農民就業機會、發展機會和勞動收入。
3.2 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挖掘農村土地資源增值潛力 積極開展農村農民承包地的經營權、宅基地上的使用權、宅基地房子的房產權“三權三證”確權登記工作,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推進各類農村產權實現自愿有償轉讓、對外投資、抵押及融資。創新農村集體土地資源資產化的有效形式,在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基礎上,增加農民在土地中的收益,增加農民林權收益,增加農民農用地征收增值收益。積引進“三資”投資農業,積極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建立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平臺和土地流轉價格自然增長機制,及時發布土地流轉價格指導價,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土地規范流轉,使農村廣大勞動力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在增加土地收益的同時,也為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場所。
3.3 以幫扶攻堅為抓手,促進低收入農民增收 在鞏固提升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基礎上,建立低收入農戶幫扶機制,實行開發扶貧,增加造血和救助扶貧,開展就業、創業、救濟幫扶,智力、政策、情感幫扶。圍繞“五小”創業,發展家庭經營項目。圍繞保潔、保安、保養、保綠“四保”就業,實施政府購崗。圍繞社區股份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組織建設,增加低收入農戶在合作組織中的股權份額,明確保底分紅。開展“萬名黨員干部幫萬家”、“萬家民企幫萬戶”等活動,實行就學“助學券”制度、開展“圓夢行動”和“春蕾圓夢工程”,加大對低收入農戶幫扶力度。通過上述活動,2015年全區消除人均年收入6 500元以下農戶,力爭達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平。
3.4 加大培育經營主體,加快農村發展方式轉變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培育一批集加工、流通、生產的現代農業產業化企業,在開拓市場、聯結農戶、帶動生產、品牌創建等方面發揮龍頭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走向聯社,促進農產品銷售價格提高。穩步推進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按浦政發[2013]148號關于轉發國地分局《浦口區設施農用地保障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精神,落實農業園區(農場)生產管理用房用地政策,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農“1115”規劃的農業園區(農場),按規劃面積的3%建設農業生產設施和附屬設施,提高土地增值收益。
3.5 加大培訓指導力度,扶持農民創業 按照全區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勞動力崗前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確保每個農民都能至少掌握一項就業技能,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和工資水平,確保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零就業”家庭有1人能穩定就業。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開展農民創業系列宣傳活動。通過對農民創業典型和相關政策的宣傳,營造創業氛圍、提高創業意識、增強創業信心。建立農民創業金融扶持機制,降低貸款門檻和手續。探索建立集體用地使用權、農民宅基地、農民住房、養殖設施產權等質(抵)押貸款,對創業農民進行信用等級評估,并根據信用等級發放信用貸款,切實解決農民創業過程中資金緊張、融資困難的問題。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