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平霞
摘要: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富激發想象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時代賦予小學語文教師的使命。只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學校這一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主陣地,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抓住學生的心理、生理、情感和行為等特點,運用恰當的方法加以引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點燃他們創造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意識 優化課堂 激發興趣
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靈魂,創新教育是激發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創新教育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礎,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小學語文獨特的學科性質和特點,通過教材、課外讀物、多媒體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其創新欲望,挖掘其潛在智力,培養創新的精神和人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生理、意志、情感和行為的特點,運用恰當的方法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體會。
一、轉變思想,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重視知識教育,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一味追求高分,強制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迫使學生走上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胡同,在很大程度上把學生的創造性束縛起來。而社會的發展需要的不只是成績好的學生,而是綜合能力強、有創新能力的人。
因此,這就迫切要求我們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讓學生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教師應當好學習的教練,做學生積極思維一切要從學生怎樣學出發,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主動實踐和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的指導員。
二、創設民主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主陣地,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創設氛圍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學研究表明,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維,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意愿和選擇,愛護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學生視為自立的人、發展的人、有潛能的人,牢固樹立學生主體觀,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心理自由,從而建立起創新學習的自信心,敢于懷疑,敢于提問的教學氛圍。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要科學地安排時間、靈活地設計教案,課堂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學習,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不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回答錯了可以重答;回答不完整的可以補充;沒想好的可以再想;同學之間有不同意見的可以爭論;學生在課堂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發問;如果對教師的教法有意見可以提等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權力。
三、鼓勵學生質疑提問
質疑和提問,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基石。只有善于勤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才能有創新的欲望。質疑是一個人從已知領域向未知世界進入的觸角,是創新意識培養的關鍵。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設置啟發性的內容,誘導學生進行質疑提問訓練,多質疑、多提問,才能對語言和文字產生思維的靈活變通和運用。
對同一個事物,同一段文字,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方位,進行全面解析和思考,讓他們的思維得到矛盾的碰撞,產生新的想法。教師要讓學生置身一個共同探索思考的氛圍中,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溝通。同時教師適當地將教學信息進行發散,學生可以在更多的信息中產生質疑和提問,以引出更多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對已知事物進行新的角度和途徑質疑思考的時候,就是獨特新穎見解出現的開始。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保護好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抓住其思維中靈活、獨特和流暢的部分,積極進行創造力的培養,促進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提倡學生自主學習
基礎教學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學的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現在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學習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以教師的教牽著學生的學。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得不到學生的喜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處于主導地位,而教師是學習的輔體,應該處于學習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為主,教師從輔”。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對理解課文的意義有著舉一反三的作用。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首先要激發學生對教材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要他感到閱讀教材是為了感受一種美。
其次,要設計好教材這個誘餌,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發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欲望,然后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
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大多顯得感情強烈、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想象豐富、好學上進、獨立學習能力強。所以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和舞臺。尤其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尊重他們的思考和勞動。對學生應采取親近、鼓勵和信任的做法,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在評價時不要求統一,尊重個性差異。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教師要做有心人,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創設民主、愉悅的課堂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真正得到發展,為培養適應時代全面發展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