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珠
[摘 要]大眾傳媒的意識形態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構了主體的接收和認同方式,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生存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甚至塑造著人們的思想和觀念,并在深層次上建構著人們的情感、幻想、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以及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方式,形成了種種意識形態現象,加強對受眾的科學意識形態的引導,迫在眉睫。
[關鍵詞]意識形態;大眾傳媒;批判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2015)08 - 0071-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3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意識形態的概念及其功能
意識形態是一個哲學的概念。在政治學、社會學領域也應用頗多,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伊格爾頓曾說“沒有一種意識形態概念獲得該領域理論家的普遍認同……有多少意識形態理論家,就有多少意識形態理論。”
馬克思以唯物主義為出發點,從社會物質實踐方面來闡釋意識形態,“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意識形態是在精神勞動與物質勞動分工的基礎上產生的,階級社會中充滿著各種利益沖突,統治階級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就會利用意識形態思想家制作有利維護階級統治的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便是意識形態。列寧認為,社會中存在著“科學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就屬于是這種意識形態。本文所提倡的意識形態是引導大家積極向上的科學的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
二、大眾傳媒概念及其功能
“大眾傳媒”是指電影、電視、廣播、書籍、報刊等,以技術或組織特征為標志的傳播手段或者向大眾的信息傳送。大眾傳媒作為重要的意識形態傳播工具,具有引導規范社會價值觀、輿論監督、文化傳承等等功能。但是,大眾傳媒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呈現各種異化現象,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蒙蔽、誤導了受眾,對社會發展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我們要用批判的態度分析大眾傳媒對不同受眾意識形態的“塑造”。
作為一種社會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眾傳媒既有社會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負功能。這種負面功能的影響體現在:不合理的社會暗示很容易誤導輿論導向。受眾對大眾傳媒的過分依賴極大的影響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和社會關系的和諧。例如:在西方大眾傳媒為大壟斷資產階級所控制,傳媒集團化發展迅速,傳播以市場為導向、以實現利潤增值為最終目的,傳媒產品更加媚俗化、庸俗化,進而引導公眾的虛假性需求,使公眾遠離政治、陷入日常生活當中,逐步喪失理性反思的能力,成為“單向度的人”。用批判的態度分析大眾傳媒對不同受眾意識形態的“塑造”。正視大眾傳媒的負功能對社會的消極影響,認識到大眾傳媒的社會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機制,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大眾傳媒意識形態化
隨著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受眾之間的交流亦愈加頻繁,在大眾傳媒自我凈化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時,大眾傳媒的不確定性也更為突出。大眾傳媒不斷制造掩蓋某種生產關系的精神力量,隨之而來的是意識形態通過大眾傳媒這種文化的載體對受眾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受眾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給予”深層次維度的“引導”,進而深化傳播的效果。大眾傳媒意識形態化的過程就是不斷通過傳媒產品捏造、遮蔽現實生活關系的精神力量來控制受眾,以獲取某種政治資本或者經濟利益。這種掩蓋真正物質利益關系的精神力量的隱蔽性是很難為處于某種利益關系之中的個人所發現并揭示。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意識形態所起到的作用是有所差異的。但是,絕不能忽視意識形態中的批判性的傾向。“意識形態是由所謂的思想家有意識地,但是通過虛假的意識完成的過程。推動他行動的真正動力始終是他所不知道的,……”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是一種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中的意識形態批判范式,其對于傳媒意識形態化的批判具有了現實性、歷史性的特點,可以更為有效、深刻地揭示大眾傳媒異化的根源之所在。
四、大眾傳媒引導缺失及其對受眾意識形態的誤導
人從自然狀態下的生物體向社會狀態人的轉變過程,是一個不斷讓自己接受被潛移默化的過程,被所處生存環境下的一切社會性因素改變的過程,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大眾傳媒。在當今發達社會中,大眾傳媒已經成了我們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在我們享受與消費的同時,我們則處在經歷著被意識形態化的危險中。大眾傳媒的發展加速了我們社會化的進程,我們時刻生活在發達文明給我們帶來的成果中,同時也正是因為我們與這些文明成果無法分離,使得我們被迫處于大眾傳媒的氛圍中。今天,媒介無處不在,在大眾傳媒日益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反思它們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時,對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塑造”有哪些助推力量?
(一)大眾傳媒的蠱惑性
用批判的態度分析大眾傳媒對不同受眾意識形態的“塑造”,揭開虛偽的意識形態的面紗,讓不同受眾感受到自己被潛移默化的事實,用批判的態度去看大眾傳媒所傳導給我們的現象、言論和事件。
大眾傳媒最初的誕生是應因商品經濟的興起引發人們對信息的渴求。在社會化、城市化、商品化的生態環境下,人們必須也只能借助于變動的信息來判斷現實,運籌帷幄。隨著時代的發展,傳媒的功能亦隨著社會的變革幾經分化、裂變與拓展,承載越來越多的使命與責任。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的“嘹望者說”對大眾傳媒輿論監督職責的認識及其定位令人敬佩:“倘若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上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暗礁險灘,及時發出警告。”這一目標雖然沒有覆蓋大眾傳媒所有的社會功能,但是其維護整個國家和社會利益的傳統媒介功能定位之神圣已經可見一斑。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地把大眾傳媒看作是真理、正義的化身,看作是認識世界本來面貌的窗口,一直仰視著大眾傳媒的崇高形象,但是,轉瞬之間,媒介的娛樂功能無限制地擴張,一切訊息似乎都被打上了“虛偽…扭曲”“作秀”的烙印,真假難辨、虛實難分。endprint
(二)大眾媒體的扭曲性
媒體對馬加爵事件的報道將焦點集中在:馬加爵逃跑的路線的猜測、公安追捕的行動線路、目擊者津津樂道的見聞以及馬加爵的當時的境況上,關注的焦點讓人心寒。對于此事的報道,沒有對世人以警醒反而把這個事件當成了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幾乎所有的媒體對四個受害者及其家人都表現出令人吃驚的冷漠,令人咋舌。整個事件報道充滿了娛樂性和戲劇性的元素。報道之后有人說閑著無事,還不如花點工夫去找馬加爵,事成后平分20萬懸賞費,發一筆財,有人欲冒充馬加爵,想在扮演虛擬角色中獲得“令人作嘔”快感。很少人在這場悲劇中警示自己,在關鍵的時候最初正確的抉擇,這是誰的責任?“在一個較為正常的社會里,關注殺人犯和關注被害者最起碼應該是同等的,而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健康社會,被害人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同情與幫助。”
大眾媒介象征形式的流通在本質上就是“象征意義”的流通,因此它是構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極其重要的因素。現代文化的傳媒化構造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意識形態,塑造了我們關于自己和他者的觀念,制約著我們的價值觀、情感和對世界的理解,突顯了媒體意識形態安全的憂慮。
五、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積極引導
大眾傳媒廣泛而深入地改變并整合著人類活動與其生活世界的內在關聯,在深層次上塑造著人們的情感、幻想、價值觀以及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方式。我們必須處理好媒介利益和責任的關系,凈化意識形態運作場所。在以數碼復制、立體網絡和零距離傳播為特征的電子媒介時代,擴大了意識形態的運作范圍,所以大眾傳媒起到了文化選擇性作用,決定了人們看什么,以什么比例,從哪個角度看世界,針對此,我們首先要加強準確地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能力,用敏銳的眼睛看透訊息的本質,用批判的頭腦洞察一些容易混淆視聽的信息。現代社會正能量缺乏,呼吁廣大媒體傳播一些帶有正能量的信息、新聞,給予廣大青少年積極向上、活潑健康的社會環境,對其進行科學意識形態的“武裝”、“塑造”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問題是增強社會共同意識,提高民族凝聚力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發展關鍵時期,各種社會矛盾的日益凸顯,形形色色社會思潮的泛濫,對科學意識形態構成了挑戰,提高科學意識形態的有效性勢在必行。科學意識形態有效性建設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科學意識形態有效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