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受認知詩學理論的影響,綜合英語課堂教學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和學習效果。認知詩學語境下的概念型教學法除了關注英漢對比意識在學生思維中的養成,在綜合英語教學中將更多地聚焦于以概念為中心的單元主題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內化。概念型教學法的五個教學步驟,即解釋、物化、交際活動、言語化、內化,可以有效地將教學內容前景化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并有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關鍵詞]綜合英語;認知詩學;前景化;概念型教學;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3-014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70
[本刊網址]http://www.hbxh.net
一、綜合英語課程的現狀
綜合英語課程即《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的基礎英語課程,無論從時間跨度(大一大二的四個學期)還是從周課時數(周六或周四)上看,該門課程都是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當之無愧的主干課程。甚至可以說基礎階段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綜合英語課程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廣大教學研究者和教者關注的重點。
從當前普通高校的教學狀況來看,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狀況存在如下突出的問題:(1)教師教學理念相對滯后。《教學大綱》中已經提出了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目標。根據文秋芳教授的觀點(2002),創新型英語人才應該是具有創新素質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創新素質可以被進一步切分為: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其重點關注的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仍重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訓練,較少關注學生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教學方法相對單調,難以達到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目標。大部分綜合英語課堂的教學活動停留在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語言技能的機械操練,缺少交際指向的課堂活動,致使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具象化和內化。因此,在真正的英語交際場合大部分學生很難自如地運用所學知識。三、學生的學習仍然主要依靠老師傳授,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很好地養成。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科技產物極大地改變了非英語國家的英語學習環境。只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科技產物可以為學生在課外創造純正的自主語言學習環境。因此,探討綜合英語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將視野拓展到課外并注重培養學生們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學者從班級規模偏大、基礎階段教師教學經驗不足、課時量偏少等客觀環境方面探討綜英教學現狀。筆者在綜合分析國內學者對綜合英語課程現狀分析以及本校學生學習現狀的基礎上,認為不僅要從客觀教學環境和教學方法的改善方面下功夫,更應該從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創造性的外化上下功夫。由此,認知科學因為關注研究對象的學習心理過程和學習效果,便進入了我們試圖改革綜合英語教學效果的視野。
二、認知詩學理論應用于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認知詩學理論發端于上世紀70年代的以色列。當時特拉維夫的Tsur教授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嘗試,他將文學結構和文學影響的研究從一個新的視角即認知視角來展開,并糅合了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見證了認知詩學理論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三本認知詩學重要著作的誕生被認為是該理論成熟的標志:《認知詩學導論》、《認知詩學實踐》、《認知文體學》。認知詩學也由最初關注詩歌這一文體的研究擴展到除詩歌外的其他文體的研究。
國內的認知詩學研究首先見于語言學領域,之后越來越多的文學研究者鐘情于這一綜合了文學、認知、語言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到目前為止,國內對于認知詩學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運用其中的相關理論對詩歌和各類文學作品進行的分析,此外,還有學者將認知詩學理論運用于翻譯研究和英語教學研究之中。在英語教學方面,以鄭茗元學者的著作《認知詩學分析法在二語習得工作廣度中的可及性變異效應研究》為突出代表,從認知詩學的分析視角探討了二語習得研究的應用維度和延展效應;此外還有廣大學者運用認知詩學理論探討英語專業的文學教學、寫作教學、閱讀教學等,如李雪梅學者的《內容依托框架下的英美文學教學認知轉向研究》便研究了認知問題驅動和批判性思維發展的互動關系。
認知詩學理論因其重點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取和心智發展方面的特點,并在成功運用于英語專業的閱讀、寫作等基礎課之上,對于英語專業基礎課的重中之重綜合英語課也必將起到很好地啟示作用,尤其是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綜合技能并進而提升英語專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認知詩學方法關注的是語言形式、意義和審美的三者合一,除了解釋語言符號意義的產生機制,同時對語言的形式內涵探討帶有強烈的審美指向性。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象似性是語言符號的原型特征,而對語言的學習和理解還要超越已有的原型而發現新的意蘊,即對日常原有的審美意象進行再范疇化。因此,認知詩學分析的審美潛能可能激發語言學習者的審美態度,也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為新知識的建構提供圖形背景化的認知框架,督促學習者借助于想象和移情把日常的符號轉化為某一特定的審美意象而后獲得新的意義詮釋。
三、綜合英語課堂的認知轉向嘗試——概念型教學法
申丹教授援引英國文體學家Mclntyre的觀點認為課堂中的“前景化”教學手段可以改進課堂的教學效果。申丹教授據此認為“前景化”的方式可以改進國內較為呆板的教學形式,增添生動活潑的氛圍。“前景化”是認知詩學理論中重要的鋪路石,它反映的是圖形背景化的認知框架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語言審美范疇,更是一套意義建構的讀者反映機制,對我們改進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積極意義。
文秋芳教授曾提出“認知對比分析”的顯性教學法,認為跟傳統的以模仿和重復為主要方式、以培養正確語言習慣為目標的形式對比分析教學法相比,認知對比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英語學習者內化和建構正確的英語表達和符號意義。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認知對比分析方法雖然以英漢語的差異認知為起點,但他據此提出的“概念型”顯性教學方法和申丹教授提到的前景化教學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旨在激發學習者學習語言的創造力,從而在認知層面內化所學知識,并同時培養英語專業學生匱乏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性精神。endprint
概念型教學法是文秋芳教授探索運用于認知對比分析中,該教學法雖以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對比為教學出發點,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母語的參照和背景作用,但是同時也應看到該教學模式仍是力圖將英語及所授知識或言語符號前景化。其所包含的一系列教學步驟能夠有效地將前景化的教學內容內化成學生的知識系統。據此,我們嘗試運用一種全新的基于認知詩學理論之上的概念型教學方法,并將其教學過程的五個部分(解釋--物化--交際活動--言語化--內化)在實際運用中進行了調整,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一)解釋
解釋部分在認知詩學的話語系統中即設定圖形--背景中的動體。解釋的內容除了文教授設定的“某個概念、概念系統或認知方式”,在認知詩學框架下聚焦于綜合英語課程則所教授的內容都成為解釋的對象。另外解釋的實施者除了教師用明晰的言語闡釋出概念,認知詩學的解釋部分應更多的是學生調用已有的認知模式對概念系統的自我解釋和自我探尋。
具體到綜合英語課程,考慮到教材編排和所教授對象的英語基礎,解釋的內容從概念或認知方式上升到每個單元的主題。在一個主題的統領下,解釋的對象和內容即變得清晰。體現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便是導人部分的話題討論或視聽導人以及初次閱讀課文后的主題討論等。通過討論或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學生逐漸明白所學習的主題,并且討論也是一個喚醒學生已有認知知識的過程,也即構筑背景圖示。在綜合英語課程的技能目標中主要體現在口語技能中。
(二)物化
物化在概念型教學中指的是將所教授的抽象概念轉換成具體的、形象的圖式。一般的實施手段是展示具體的物品或可見的圖示。而在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認知詩學的物化則是對每一個單元所討論主題的展示,即通過具體課文的學習將主題物化。課文的學習也是幫助學生構筑圖形的過程,是在目的語環境中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知。至于綜合英語的技能目標則更多地體現在閱讀技能中。
(三)交際活動
概念型教學設計認為教師要以幫助理解和運用物化圖式為目標,設計以語言為工具的系列交際活動。在綜合英語教學中,交際活動便是運用新掌握的主題知識進行課后的聽力訓練和翻譯訓練,從而鍛煉學生們的聽、譯的能力。交際活動在認知詩學框架中便是將新的認知內容前景化,使之在圖形--背景的關系中使圖像得以凸顯。
(四)言語化
言語化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所學語言概念的一個關鍵環節。所謂言語化就是要求學生用元語言描述語言概念本身。而元語言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關于語言的語言”。在之前的環節關注的都是喚醒學生們已有認知內容去理解和掌握新的認知內容和認知方式,而言語化則是在交際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自如的去運用所學主題相關的知識。因此在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便體現在課后的話題討論和寫作訓練部分。在該部分學生便可以運用“元語言”來描述自己所想表達的主題。言語化的環節應該引起教師們的重點關注,因為能否有效地“輸出”尤其是讓學生們擺脫啞巴英語的困局,這個環節起著關鍵的作用。
(五)內化
根據社會文化理論,內化是“個體從社會交流平臺轉換到個體內心理活動平臺的必要環節,是實現高一級認知功能的必經之路”。促進內化的機制是模仿。它是學習者在自選目標的驅動下,持續進行的認知活動。每次模仿不是對原始輸入的簡單復制,而是對自己前一次模仿行為的調整與修正。如此循環多次,個體就能獲得更加抽象的概念性知識。
認知詩學視角的綜合英語教學中的模仿應該是在具備一定概念型知識后的課外拓展,即學生們在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搜尋相關的目標進行練習。這種模仿并非機械式的模仿,而是在特定主題激發下的創造性學習,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內化所學的概念型知識和獲取更多抽象的概念性知識,進而發展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四、結論
認知詩學是一種具有審美指向和意義闡釋功能的研究方法,在指導綜合英語的課程教學中它注重學生在深層意義上發現和創造意義,從而掌握更多抽象的概念或意義。概念型教學法的五個步驟可以很好地實現認知詩學理論意圖內化學生概念型知識的目標,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和創造意義,并同時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實現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學生設定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申丹.談關于認知文體學的幾個問題[J].外國語文,2009(1):1-5.
[2]鄭茗元.認知詩學分析法在二語習得工作廣度中的可及性變異效應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
[3]文秋芳.評析概念型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 (2):1-6.
[4]文秋芳.“認知對比分析”的特點與運用[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1):1-9.
[5]王雪梅.內容依托框架下的英美文學教學認知轉向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2(1):109-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