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 李彥愷
摘 要: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對于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完成,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北京大學章程》頒布后的實踐,探索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與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方法路徑。
關鍵詞:法治文化建設;高校制度體系;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設水平決定了青年的法治意識與法治理念,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勢下,扎實推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進而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服務依法治國,成為高校發展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著力推進依法治校,為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著力推進依法治校,是全面建設校園法治文化的根本保障,具體而言,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不斷完善高校制度體系
健全、規范、統一的制度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基礎。2014年9月3日,教育部核準《北京大學章程》(以下簡稱《章程》),確立了北京大學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和依據。《章程》對學校的職能、教職員工與學生的權利義務以及內部組織管理機構和教學科研單位的職責都進行了全面的規定,有效構建了學校制度體系的核心。
2.不斷健全校內糾紛解決機制
解決校內糾紛是維護校園安全穩定、營造良好教學科研環境的重要環節,是體現高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標準。《章程》明確了教職工職務聘用、福利待遇、評優評獎、紀律處分表達異議和提出申訴的權利以及學生對學校給予的處理或處分提出異議,對學校、教職工侵犯其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提起訴訟的權利,同時規定了學校完善教職工和學生權益保障機制的義務,為校內糾紛解決機制的進一步健全奠定了基礎。不斷建立健全校內權利救濟和糾紛解決機制,依法、公正、高效地解決學校內部的矛盾與沖突,有利于切實保障學校章程所規定的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各項權利,營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進一步推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3.不斷規范決策形成機制
將審議、評議、聽證會等形式制度化,不斷規范重大事項決策機制,是全校師生員工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有力保障,也是學校依法、科學、民主決策的有力保障。《章程》一方面規定凡重大決策作出前須進行合法性審查,凡針對特定主體所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須以規范性文件作出;另一方面也明確了學校教職工、學生對學校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以及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會和研究生會在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時的職權,有助于充分發揮師生員工在依法、民主治校中的重要作用,也將對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4.不斷強化內部監督機制
不斷強化內部監督機制,增強學校內部監督體系的獨立性,規范民主監督機制,有助于保障學校依據規章制度,按照法定、正當程序開展各項管理服務工作,保證權力運行規范、合法。《章程》規定了校務委員會作為學校的咨詢議事和監督機構的職權,校紀委作為學校黨內監督機構的職責以及監察委員會獨立行使監察職權,即對學校機構及人員具有的檢察權、調查權、建議權、處分權,并且明確了學校教職工和學生對學校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同時,《章程》第五十五條規定了章程委員會監督章程執行情況,依據章程審查學校內部規章制度、規范性文件的職權,也通過監督機制的構建,切實保障了章程的執行,為真正實現依法治校和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發揮學生群體優勢,多渠道全面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1.以學生骨干為抓手,強化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活動的影響力
學生骨干是學生群體中具有影響力的成員,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具有以點帶面的積極輻射作用。一是要以學生干部為抓手,依靠榜樣的力量,引領全校青年學生樹立法治意識與法治理想。最近,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倡議舉辦了“紅樓雄文·洪范章憲”北京大學第五屆學生峰會,向全校學生發出倡議,號召大家擁護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投身法治實踐,弘揚公民意識,參與依法治校,促進個人成長,努力將個人的發展命運融入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藍圖和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歷史進程,對于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要以學生黨員為抓手,充分發揮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近日,學校組織開展了“與改革同向,與法治同行”學生黨團日聯合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報告會、專題組織生活會、調研活動、主題朗誦會等形式,幫助學生黨員樹立“與改革同向,與法治同行”的意識,進而引導全校青年牢固樹立法治意識與法治理想,有效推進了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的進程。
2.充分發揮學生組織與學生社團的作用,促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自主化
一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組織的作用。學校學生會、研究生會是學生自己的群眾組織,代表和維護學生的正當權益和要求,開展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活動。學生代表大會、研究生代表大會分別是學生會、研究生會的最高權力機構,行使《章程》賦予的職權,討論學校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改革方案,對學校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使學生代表參與到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中來,進一步促進校園法治文化的形成。二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以北京大學法律援助協會為例,作為全國第一家日常性、專業化的高校法律援助組織,法律援助協會始終致力于為社會民眾提供無償的法律援助與服務,并通過定期在校園內發放普法宣傳手冊,設立法律問題競答點,設立法律咨詢臺、現場解答法律難點與疑惑等形式,大力弘揚了法治文化,有效促進了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
3.以重大時間節點為契機,增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實效性
以重大時間節點為契機,開展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活動,有助于進一步擴大活動覆蓋面,深化活動影響力,從而不斷增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活動的實效性。2014年12月4日,在首個國家憲法日暨第14個全國法制宣傳日當天,學校學生會、法學院學生會舉辦了以“依憲治國,與法同行”為主題的知識競賽和簽名活動,在全校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今后,還可以進一步探索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或者婦女節、勞動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全面開展與節日主題相關、形式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進而不斷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4.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提高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參與度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校園法治宣傳與法治文化建設活動的媒介與形式也需要發展創新。在今后的法治文化建設活動中,要善于使用新媒體手段,利用微信、微博、人人網等社交平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及時宣傳相關活動,推送典型人物、典型案例與重點文章,力求不斷擴大校園法治宣傳與法治文化建設活動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在關注“線上”媒介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線下”的特殊作用,不斷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5.發揮法學專業優勢,面向非法學專業群體,全面擴大校園法治文化建設覆蓋面
相較于正在接受系統法學教育的法學專業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在法治理念與法治意識方面存在更多的感性認識。如何促進非法學專業學生對法治的理性思考和自覺行動,成為推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的重點。在今后的校園法治文化建設活動中,需要以法學專業學生為基礎,憑借其專業背景與素養,綜合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充分發揮其引領與帶動作用,開展面向全校青年學生的普法實踐活動。力求專業性與普及性相統一、思辨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全面擴大校園法治文化建設的覆蓋面,著力提升各院系、各專業學生的法治意識,從而使全校范圍內的法治文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在新形勢下,我們一方面需要著力推進依法治校,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健全校內糾紛解決機制、規范決策形成機制、強化內部監督機制,從而有效保障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發揮學生群體優勢,多渠道全面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