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饒璇 吳可
【摘 要】 普惠金融體系的核心在于通過金融創新手段,將金融服務覆蓋到低收入人群和中小企業等傳統金融體系的邊緣群體,從而達到社會有效和諧發展的目的。作為技術創新和就業創造的生力軍,小微企業融資難是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普遍存在的棘手問題。互聯網金融創新融資模式與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有很好的互適性,有效降低了投融資雙方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高的風險,普惠金融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融資可能成為小微企業新的主流融資渠道。
【關鍵詞】 普惠金融; 小微企業融資; 互聯網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3-0042-04
據《中小企業2013年度報告》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的價值相當于GDP的60%。近年來,在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草根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現實背景下,催生出一種將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結合起來的新金融業態——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在推進民間金融陽光化的同時,降低了融資成本,為破解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促進了普惠金融的實現。
一、普惠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最早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其目標是全方位地為社會各收入階層和群體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正式將“發展普惠金融”寫入黨的執政綱領。據中國社科院、宜信公司和哈佛商業評論雜志聯合發布的《2014中國普惠金融實踐報告》,普惠金融被定義為“為傳統或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廣大低收入階層甚至是貧困人口提供機會,為貧困、低收入人口和小微企業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務”,可以說普惠金融是金融公平的體現。
金融的實質是通過改變資金的時空分布,實現對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從而服務實體經濟。然而傳統金融服務往往側重于優質客戶,在滿足中小企業、個體經營者和農戶等金融長尾客戶的需求方面尚存不足,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必由之路(王金龍、喬成云,2014)。近年來,小額信貸、P2P網貸、眾籌等普惠金融實踐得到快速發展。以最受矚目的P2P網貸為例,截至2013年全國P2P平臺將近700家,較2012年增長了5倍以上,成交額高達1 100億元①。以余額寶、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新金融滿足了很多中低收入群體的理財需求,更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可能,它們的蓬勃發展在國內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互聯網金融熱潮,證明了普惠金融在中國的巨大潛力。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指出,互聯網金融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互聯網技術手段實現資金融通的一種新型金融服務。互聯網金融具有區別于傳統金融的特征:第一,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多維度地采集和處理信息,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第二,本質上是一種直接融資的手段,通過資金供求方在網絡上的充分競爭,提升資金的匹配效率;第三,定位中小資金供求方,將碎片化的金融需求整合成規模優勢,開發了潛力巨大的金融長尾市場。同時,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對業務模式固化、創新動力不足的傳統金融機構形成了一定的壓力,它產生的“鯰魚效應”將倒逼傳統金融機構在資產端和負債端進行創新。互聯網技術和思維與傳統金融業務碰撞下產生的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平臺,可以預見,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體系的競爭與合作將為我國金融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二、我國小微企業融資分析
(一)我國小微企業融資現狀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覆蓋面有所增加。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信息共享、增信服務、財稅支持等小微企業配套金融措施給予了政策支持,同年銀監會更是通過《關于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了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業務的差異化監管政策。據銀監會年報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小微企業貸款戶數比2012年增長29.74萬戶,達到1 249.77萬戶;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7.76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3.2%,比年初增加了2.87億元,同比增速19.3%,比各項貸款增速高5.38%②。
盡管我國金融機構在小微金融服務模式方面進行了很多成功的探索,但由于金融體系的不完善,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發布的《小微金融發展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小微企業中,仍有19.4%的企業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此外,在金融服務滿意度調查中,貸款利率和所獲額度兩個選項的評分最低,多達48.89%的企業認為融資成本明顯上升,且近半數小微企業的借款成本高至10%以上。在融資渠道方面,有74%的小微企業首選銀行貸款,然而從大型銀行獲得貸款的小微企業僅占12.44%,從中小銀行得到貸款的小微企業占32.89%。報告結果一方面說明了中小金融機構是現階段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的匱乏。
(二) 多重因素導致小微企業融資難
1.小微企業自身的風險特征
首先,小微企業規模小、風險高。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微企業具有初始資本投入少、資產負債率高的特征,一旦資金鏈斷裂,其生產經營活動將受到嚴重打擊。其次,小微企業的輕資產特征。大多數小微企業處于成長期,創新能力強、固定資產少,擔保抵押物的缺失加大了融資難度。最后,小微企業與投資者在經營數據和財務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小微企業,尤其是家庭經營型個體工商戶在面臨資金缺口時往往依賴內源融資,而管理不規范和信息統計不完備導致的征信數據缺失,又使得小微企業外源融資的能力被嚴重削弱(Udell、Berger,1998)。
2.傳統金融體系小微金融服務不足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保持著超高速的增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的畸形經濟結構正日益遭受人們的詬病,金融改革迫在眉睫。有學者將我國以銀行為主導的傳統金融體系總結為“一個成功,兩個失敗”,即匯集儲蓄方面的成功,有效配置資源和監督企業經營方面的失敗(胡祖六,2009)。當前傳統金融體系對小微企業金融支持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直接融資渠道條件苛刻。盡管監管層出臺了多項支持中小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融資的配套政策,當前直接融資市場規模對于國內數以千萬計的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來說仍是杯水車薪,實際效果不佳。小微企業的風險特征往往達不到公開發行股票或債券的門檻,直接融資的審批周期長、手續復雜又與小微企業“短、小、急”的融資特點相悖,因而傳統直接融資對大部分小微企業來說可望而不可即。
第二,間接融資渠道支持不力。盡管國有經濟部門的經濟效益不及民營經濟部門,大型銀行主導下的金融機構仍然將有限的金融資源優先配置給國有經濟部門(張躍文,2010),導致大量低效國有企業呆壞賬與小微企業融資難并存的尷尬局面。正是金融部門對國有經濟部門的信用配給構成了中國特色的金融壓抑(林毅夫、孫希芳,2005),在國有經濟部門貸款過剩的同時,大量民營經濟部門的小微企業卻被傳統金融體系嚴苛的抵押、擔保條件和繁瑣的審批程序擋在門外。
第三,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一方面我國銀行主導下的金融體系,銀行業資產超過了GDP的250%,直接融資市場發展滯后;另一方面,銀行部門內部競爭不足,銀行貸款的長期資產占到社會總融資比例的80%,其中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余額就占了絕對多數,信貸的集中極易導致金融風險的積聚(陳雨露、馬勇,2011)。此外,金融市場中小金融機構占比過少,而它們往往是最了解小微企業經營狀況和融資需求的。
3.信用擔保體系缺失
以央行為主導的征信系統尚不完善,小微企業信息采集困難,對于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業來說,要想獲得貸款只能轉而尋求擔保機構的支持。我國現有擔保機構主要分為三類:地方政府主導設立的信用擔保機構、中小企業自發組建的互助擔保機構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擔保公司。但是我國擔保機構普遍存在注冊資本低、業務規模小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其在銀行的信用評級,導致擔保公司可獲得的金融杠桿乘數降低。加之很多邊遠落后地區甚至還沒有互助型和商業型擔保機構,擔保機構少和擔保品種單一造成的尋保困難使得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進一步惡化。
三、普惠金融下小微企業創新融資研究
(一) 民間金融的陽光化發展之路
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正規金融部門難以適應小微企業數量大、金額小、風險分散的特點,而民間金融由于其特有的運作組織模式(如表1),在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民間金融萌芽于改革開放后民營經濟的興起,盡管借款利率偏高,作為“地下醫院”的民間金融還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給予不少小微企業夾縫求生的機會。現階段民間金融與正規金融不再是簡單的競爭關系,更是一種優勢互補,這種優勢互補關系在金融體系不完善、融資渠道不足的發展中國家中更為突出(劉少軍,2012)。
近年來,在金融普惠化和市場多層次化的背景下,民間金融的產品和市場規模得以快速擴張。從資金需求的角度看,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民營經濟在政策的支持下快速發展,小微企業旺盛的融資需求與正規金融部門服務面覆蓋窄的矛盾,給民間金融的發展帶來無限潛力。而從資金供給角度來看,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大量民間資本瘋狂涌入高利率的民間金融利益鏈條,使得民間金融數量高速膨脹。
然而隨著傳統民間金融規模和業務量的增長,利率過高、監管困難、資本流向投機等問題引起了各方的爭議,潛在風險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背景下,2006年專業化團隊運營的小額貸款公司開始崛起,這標志著我國民間金融從完全無監管狀態過渡到了部分監管狀態。這些商業化小額貸款公司曾被視為民間金融陽光化的坦途,但是近年爆發的“鄂爾多斯民間借貸危機”和“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卻對民間借貸市場造成了極大的打擊。推進民間金融的規范化、秩序化、陽光化發展,成為完善我國金融體系、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必然選擇(張書清,2008)。
(二)小微企業融資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高彥彬、馬孟軍(2013)指出,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為民間金融市場風控體系的規范化提供了參考,有助于民間金融的陽光化發展。互聯網金融本質是現代全球化民間金融(徐會軍,2014),在國家金融改革的背景下,我國互聯網金融為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聯網經濟和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通過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將多元化的市場參與者緊密結合在一起,為小微企業提供了創新融資途徑。
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的融資特征有天然的互適性:第一,資金規模匹配。互聯網金融投資者以個人投資者居多,與小微企業資金需求規模小的特點相吻合。第二,期限結構匹配。小微企業的融資期限一般在1—6個月之內,正好符合時下興起的大眾余額理財、活期理財的期限特點。第三,速度效率匹配。互聯網金融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了項目與投資者的高效匹配,與小微企業資金需求急的特點相符。第四,收益風險匹配。互聯網金融借貸利率一般高于銀行定期利率,低于民間借貸利率,與小微企業高風險高收益的經營特征一致。此外,互聯網金融的技術優勢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金融機構開展小微業務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成本高的問題,使得普惠金融在小微企業融資的實踐上有了更大的發展可能。
1.P2P網貸融資模式
P2P網貸(Peer to Peer Lending)是一種利用網絡平臺,個人直接向個人借款的點對點融資模式。在具備傳統民間借貸交易手續簡單、速度快特點的同時,互聯網的連接作用還使得借款人和投資者可以突破傳統民間借貸的地域限制和人際關系,因此自2006年引入我國后,P2P網貸在最近兩年出現了爆發性增長。與國外成熟金融市場P2P平臺完全依賴網絡和借款利率略低于銀行(沈良輝、陳瑩,2014)相比,植根于我國國情的P2P網貸行業有不同的發展模式(見表2)。
與傳統融資模式相比,P2P網貸的融資速度快、成本低、抵押擔保低;與傳統民間借貸相比,P2P網貸在市場參與者多元化和信息透明度方面又更勝一籌,因此P2P網貸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更具優勢。在這種模式下,小微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經營需求和市場利率情況制定項目借款利率和期限,通過P2P平臺的資質和信用的材料審核后,投資者可以瀏覽借款信息,根據自己的理財目標選擇合適的貸款項目。由此,借貸雙方在P2P平臺實現快速匹配交易,小微企業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以相對合理的利率拿到急需的發展資金。
2.股權眾籌融資模式
眾籌是指籌資人通過互聯網平臺展示其項目的創意,以期獲得公眾的關注和支持,從而獲取實現這個創意所需資金的一種融資模式。根據投資者回報的不同,眾籌可以分為債權眾籌、股權眾籌、產品眾籌和公益眾籌四種模式。債權眾籌投資者享有達到一定條件后獲得本金和利息的權利;股權眾籌投資者則以其出資額取得項目的對應股份;產品眾籌投資者有權在產品開發完成后,以低于產品成本的價格得到該產品;公益眾籌投資者投資的是不圖回報的公益項目。
股權眾籌與P2P網貸有很大的區別,股權眾籌投資者以其出資額取得眾籌項目的對應股份,而P2P網貸本質上是債券眾籌,因而股權眾籌模式的借款數額和期限隨著融資項目的不同而更加個性化。創意和活力是成長型小微企業,尤其是文化傳媒、科技創新類小微企業最富裕的“資產”。通過眾籌平臺發布創新項目的融資需求,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創新開辟了一條高效的新型直接融資途徑,另一方面小微企業及其創新項目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效應下知名度也得到極大的提升。
3.供應鏈網絡融資模式
供應鏈金融一般指的是通過供應鏈上的一家核心企業與銀行合作,其上下游企業以核心企業為擔保,尋求合作銀行融資支持的一種模式。但是由于銀行的門檻高、風控嚴、審批慢,小微企業往往很難在短時間內拿到急需的資金,一種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供應鏈網絡融資模式應運而生。供應鏈網絡融資是指一種建立在對供應鏈內部交易結構分析的基礎上,以互聯網為平臺,利用核心企業的大數據積累,通過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型,為供應鏈上的不同節點企業提供授信支持、資金融通等綜合金融服務的模式。
供應鏈網絡融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電商供應鏈金融模式,以擁有完整供應鏈企業資源的阿里巴巴和京東為代表。在這種融資模式下,電商平臺掌握了借款人的資金流、物流和商流等多維信息,能夠利用大數據手段將銀行視為不可控的風險轉化為供應鏈上的可控風險,從而使借款人無需抵押和第三方擔保即可獲得相應的貸款。另一種則是網貸供應鏈金融模式,以第一P2P平臺收購中國典當聯盟網、甬商貸與中國摩士集團簽署供應鏈戰略合作協議為代表。網貸平臺通過合作或收購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更深入地了解上下游企業的融資需求,為核心企業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供應鏈網絡融資模式能夠充分利用核心企業的數據積累和專業風險分析能力,突破了小微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解決了核心企業上下游中小企業融資不暢導致的整個供應鏈資金周轉及經營效率的問題。處于核心企業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僅憑其在供應鏈上的訂單、入庫單、應收賬款等經營數據和信用積累即可方便快捷地獲得貸款,大大緩解了它們的資金周轉壓力,也有利于其未來自身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的開發。
四、結論與建議
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既來自于自身發展的不成熟,更來自于我國金融系統和征信體系的不完善。信息不對稱和融資成本高是橫亙在小微企業和投資者間的最大問題,加之我國金融市場服務小微企業機構數量少,使得小微企業更難獲得滿意的融資。在金融壓抑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為建設普惠金融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給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突破帶來了機遇。未來在普惠金融的體系下,要使互聯網金融能更好地服務于小微企業,還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強行業自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與美國P2P網貸市場集中度高和純信息平臺的特點相比,我國P2P網貸市場分散度高、良莠不齊,很多平臺甚至還承擔了信貸風險。在經歷了“野蠻”增長后,P2P網貸行業已經進入行業整合期,風險的積聚和時不時曝出的“跑路”事件為行業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普惠金融不意味著“零門檻”,對資質和風控能力不足的平臺以及可疑借款人的識別技術應該得到加強。普惠金融還應該是一種可持續的金融服務,P2P網貸平臺應回歸純信息平臺的本源,加強自身風險管理和信息披露,建立商業化可持續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圈。
其次,差異化發展,定位普惠金融。大多數P2P網貸平臺市場定位并不清楚,小到個人消費貸款,大到企業貸款都做,且借款企業行業分布非常散亂,這對平臺的風險控制是不利的。隨著互聯網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差異化發展、定位細分市場或垂直行業應該成為從業平臺轉型的方向。致力于傳統金融機構不愿做、做不好的小微金融市場,走普惠金融之路,服務“草根金融”,這才是互聯網金融的“藍海”。
再次,盤活現有資產,創新融資產品。我國應收賬款規模持續上升,據商務部估計,全國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在20萬億元以上③。如果能將這些應收賬款作為潛在的抵押品,通過供應鏈網絡融資模式對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進行管理,不僅能解決小微企業資金周轉問題,還有助于整個供應鏈的健康運轉。未來我國供應鏈金融,或者說互聯網金融尚有巨大的創新空間和市場潛力。
最后,創新監管方式,幫助突破行業瓶頸。互聯網金融行業正處于高速成長期,沒有形成穩定的行業規范,而且中國“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系對于混業交叉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監管有一定難度。在放任發展可能給經濟帶來系統風險,過度監管又可能扼殺行業創新的情況下,透明監管、底線監管和負面清單監管等方法更符合行業的發展要求。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可以保證行業信息的透明度,為監管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此外,監管不能只限于管,還應該幫助突破行業瓶頸。如果以央行為主導的征信數據庫能為行業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對互聯網金融,甚至是整個金融市場的融資效率都是極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金龍,喬成云.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與普惠金融的互動發展[J].新視野,2014(5):14-16.
[2] N Berger A,F Udell G.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8,22(6):613-673.
[3] 胡祖六.金融與現代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32.
[4] 張躍文.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與變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8-15.
[5] 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 經濟研究,2005(7):35-44.
[6] 陳雨露,馬勇.中國金融體系大趨勢[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5-20.
[7] 劉少軍.民間金融的類型與法理分析(上)[J].中國流通經濟,2012,26(9):117-122.
[8] 張書清.民間借貸的制度性壓制及其解決途徑[J]. 法學,2008(9):104-113.
[9] 高彥彬,馬孟君.P2P網絡借貸模式考量——優勢、劣勢與前景[J].征信,2013,31(9):81-84.
[10] 徐會軍.利用互聯網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的若干問題探討[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4):68-70.
[11] 沈良輝,陳瑩.美國P2P網貸信用風險管理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征信,2014(6):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