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薇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交際活動的不斷擴展,使得大學生無論在世界觀、人生觀等思潮方面都產生系統格式轉變,在這種文化沖擊背景下實現高校思政教學機制改革無疑是較強的社會挑戰。實際上提升大學生對特定階段社會思潮判斷能力對于穩定高校思政課程規范質量和固定教師隊伍編制輔助意義深刻。為了進一步緩解這部分社會思潮負面沖擊,在進行高校內部思想政治教學環節中需要全面秉承人本服務理念和開放交流規則,灌輸更多生活化和現實性內容,配合問題、比較和階級分析手段,實現網絡、課堂、實踐教學體系有機交融績效指標,借此全面推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創新進度,為后期社會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多適應性人才和協調因素。
[關鍵詞]社會思潮;思政教育;馬克思主義;課程引導模式;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2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前言
我國高校在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期間,引起全球化熱點思潮的交叉碰撞風波,包括民主社會主義。拜金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等內容,對于大學生群體世界觀和人生理想發展成就科學篩選產生嚴重干擾效應。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內部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有理由進行接連不斷時事政策分析。只有這樣,才能順利解析不同階段社會思潮沖擊背景結構形態,令學生自身獲取適當感悟,并能夠在今后多元發展機制中尋找專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發揮最合理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技術應用績效,最終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前景拓展奠定深刻適應基礎。
一、多元化社會思潮對于當代大學生素質形態影響結果論述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在社會思潮正反向影響效應關注模式上存在嚴重差異現象,尤其隨著大學生群體視野和思維不斷開闊,使得錯誤思潮在大學生思想道德規范成果上產生強烈沖擊反應,具體表現在這類群體標準價值觀、人生觀選擇層面之上。大學生由于特殊生理和心理原因,處于人生高度完善階段之中,同時又對社會內部反向思想內容產生好奇心理,因為自身在社會思潮本質上難以精準掌控,經常會陷入蠱惑性思潮之中而無法實現抽離,包括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和消費主義等在內,如若高校既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做出適應性引導,就會令大學生三觀困惑問題更加深刻,對于后期任何創新教育內容難以消化吸收,相信日后在固定職務拓展上也不會有何優秀成果。按照客觀層面審視,多元化社會思潮對于我國時下主流意識形態以及高校主導控制地位產生一定程度的消解,而高校實施思政教育核心動機指標在于塑造理想狀態的大學生素質形態,為我國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領域主導價值地位穩固奠定深刻適應基礎。但是目前社會思潮多樣且全面泛濫,并且逐漸吞噬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功效,在思維模式上全面朝著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標準靠攏,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批判性理解上產生混淆結果,隨意放任不管便會慢慢陷入西方文化霸權陷阱之中難以自拔。
二、高校完善思政課程教學對社會思潮合理回應功能的現實意義研究
針對當下不同社會思潮模式進行有機回應,相對有助于高校進行內部思政課程引導機制改革,尤其在日漸洶涌的社會思潮交錯空間下,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活動經過主體政治渠道延展過后,會主動依照現實變化結果探析全新應對策略,不然既定思政指導工作就會喪失時代感和長久生命延續能力。現當教師在進行高校思政教學期間主動規避最新社會思潮客觀評析環節,不但會令特定課程教學實效脫離這類群體實際需求,同時會令整體課程教學墮入無的放矢的學說危機情境之中。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既定社會思潮客觀評析與正常對話能力
目前高校進行內部思政課程教學引導模式整改期間,注重外部理論灌輸狀況,同時結合主體素質形態解析和實際問題應對手段,將固化思政教育被動局面分解開來。在教師示范性理論分析基礎上提升學生自我行為檢驗水準,培養其隨時靈活應用馬克思主義基礎立場和方法鑒別社會思潮;必要時分小組討論內部錯誤分布位置和危害結果,保證個體困惑問題的全面解決,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抵制社會思潮干擾的免疫能力,借此提升大學生不同社會思潮交流和分析對話技巧。
(二)有助于穩定高校思政課程教師隊伍高度發展效率
經過教育對象和客觀思潮對立形勢影響,使得高校固定思政課程教師隊伍產生系統性變化,為了有效適應多元社會思潮沖擊,作為高校思政教師必須主動劃清與消極社會思潮交接界限,時刻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標準,特別是在高校青年思政課程教師面臨各類社會思潮侵襲背景下,應該時刻凈化自身馬克思主義信仰空間。實際上目前現代化思潮內容主要借助網絡信息結構在高校內部廣泛傳播,由此便可清晰判定,積極令社會思潮納入到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空間之內,將會有助于有效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實力,保證后期對學生群體素質整改成就前景。
三、高校思政課程對于不同社會思潮合理改革與創新承接的特定手段解析
結合當前不同社會思潮在高校內部滲透狀況和廣泛影響特征等問題加以客觀驗證,全面關注應對思潮沖擊的內容要素,此時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活動需要適當克制傳統教師灌輸式教學模式,利用思政教育奠定主體選擇方式和認同觀念,實現認同論點轉變目標,并且在教學創新方式上有效適應多元化社會思潮沖擊隱患。
(一)教育理念科學革新
高校黨委在抓好科研、教學的同時,必須關注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在建設學習型政黨時,應當始終把研究當代社會思潮及其引領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必要情況下應當在宣傳部設立專門研究引導社會思潮的機構,能夠經常給學校黨委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提供有關社會思潮的信息和引領社會思潮的建議,從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識別、引領社會思潮方面的素質。尤其結合傳統思政課程灌輸角度觀察解析,教師基本上將學生主觀能動性全面忽視,在課程政治功能和社會價值上過分加以強調,使得學生長期深陷陰暗教學環境之中喪失跟進動力,而消極形態的思潮便借助人員主體價值和情感體驗強調模式俘獲人心,在某類層面上直接擊中高校思政教育的軟肋。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隊伍建設和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相結合
大學生是社會思潮的“晴雨表”,輔導員作為和大學生聯系最為緊密的群體,對社會思潮及其對青年的影響感受最深,但是由于自身所學專業和學習時間等方面的限制,輔導員中能夠敏銳識別、科學分析社會思潮的并不多,所以要把輔導員隊伍建設和思政課教師建設相結合。
結語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各類社會思潮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全面干擾效應,使得黨中央被迫下發多個文件,督促各大高校今后將工作精力集中投射在社會價值觀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層面之上。由此,作為高校思政創新形式的指導教師,必須保留一定的危機意識,能夠時刻聯合最新社會思潮進行高校內部沖擊效應精準判定,同時明確這類思潮在教學活動中穿插的現實意義。具體來講,就是全面遏制社會思潮在高校思政教育環節中的簡單陳列跡象,必要時配合多媒體網絡技術引進各類新聞熱點,令學生全面參與到這類話題探討活動之中,主動審視自身社會主義正確觀念的認可程度并做好自我素質改造,盡量為后期社會主義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合理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素紅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合[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89-95。
[2]寧曉菊,合作學習理念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解讀與踐行[J].菏澤學院學報,2010 (1):56-62。
[3]何麗,創新教學模式促進思政課教學可持續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6):115-127。
[4]焦子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2(23):84-88。
[5]魏佳,試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若干重要原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6):74-83.
[6]邱杰,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新探[J].延邊黨校學報,2012(3):114-119。
[7]樊有平,思想政治理論課體驗式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河南教育(中旬),2012(4):147-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