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
[摘要]雙證教學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本文首先闡釋雙證的涵義;其次,從政、企、生三個角度說明實施雙證教學的必要性;進而,結合實踐經驗就雙證教學的實施途徑加以分析;最后,提出雙證教學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雙證;實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0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2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雙證的釋義
雙證,通常認為,即“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學歷證書是學習時間和過程的證明;職業資格包括從業資格和執業資格,從業資格是專業工作的學識、技能的起點標準;執業資格是從事某種專業技術工作學識、技能的必備標準。在校生由于學士和技能水平的限制,一般考取的是從業資格證書。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為社會輸送的人才日漸增長,用人單位的人才選聘標準日趨嚴苛,傳統的“雙證”具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廣泛的外延。從職業資格證書本身來看,分為五個等級:初級(五級)、中級(四級)、高級(三級)、技師(二級)和高級技師(一級)。在校生由于工作年限和經驗的限制,一般只能考取初級證書;但可考慮在取得本專業職業資格證書后,考取其他專業職業資格證書。從證書涵蓋的范圍來看,畢業生除了具備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外,一般還需具備英語等級考試證書、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和其他各項技能證書。畢業生只有不斷求“證”,重“證”纏身,方可在求職招聘路上站穩腳跟。
學歷證書表明文化程度,職業資格證書體現就業準入資質,英語等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說明外語水平、微機處理等通用技能水平,其他各項技能證書體現某一方面的技術水平和能力。以財經類專業來說,專業技能證書包括注冊會計師、會計實務證、外貿會計證、金融服務師證、電子商務師證、統計師證、辦稅員證、全國信息化ERP應用資格證等,與從業資格證書的主管部門為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不同,專項技能證書的頒發部門五花八門,有相關主管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或多方聯合頒發等。在眾多的專項技能證書中,如何辨識其的有用性、權威性及可獲取性,是擺在師生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二、雙證教學的政策背景與現實依據
從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三個角度,無不顯示雙證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部門強調雙證并重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即不斷重視和推行雙證書制度,各部門或業界對此均有具體規定,以此確立了國家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3)指出:“要制定各種職業的資格標準和錄用標準,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兩種證書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指出,“在全社會實行學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發[1993]3號進一步明確“大力開發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認真實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制度,使城鄉新增勞動力上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職業訓練。在全社會實行學歷文憑和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勞動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經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職業教育法》第八條明確指出:“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同國家制定的職業分類和職業等級標準相適應,實行學歷文憑、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2014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專門提出,逐步實現專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
一言以概之,根據教育部、人事部和勞動社會保障部規定:全社會所有的大中專及職業高中的畢業生,都必須具備“雙證”,否則視為不合格的畢業生。
(二)用人單位注重技能證明
用人單位只招收有實際工作經驗的應聘者,而不想把自己的單位變成免費的培訓部、練兵場。但僅憑一份簡歷或幾次面試,用人單位難以對畢業生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進行錄用與否的取舍。這個時候,通過第三方認證的職業資格或專業技能證書,可以證明畢業生具有相應的學習、培訓經歷,且達到一定的技能水平,為用人單位招賢納才提供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信息。
(三)畢業生渴求多證在手
據統計,2014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727萬,較2013年的699萬,增長28萬,增幅為4%。繼“最難就業季”后,出現“更難就業季”。畢業生除了具有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外,僅具有一本職業資格證書,已很難在慘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每多獲取一本職業資格或專項技能證書,即相當于增加一份就業砝碼。可以說,證書所體現的技能水平是用人單位選聘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亦是畢業生求職的有效敲門磚。
三、雙證教學的實施途徑分析
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畢業生需要取得什么樣的職業證書,這是實施雙證首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首先應查閱法律法規,調研行業協會、企業、人才網站對人才的需求情況;第二,在了解人才需求規格后,進行證書遴選調查,主要考察證書與就業匹配度,只有政府認可、企業認同的證書才是真正有用的。第三,初步遴選出意向證書后,該證書即進入“試用期”:除從業資格證書外,其他證書專業技能需要多方位了解,專業教師親身體驗,學生模擬測試證書含金量,用人單位反饋持證學生的崗位適應性,各方評估通過后,方可組織推廣報考。
雙證乃至多證教學十分必要。在教育教學實踐各高校的推廣和施行方案多種多樣。一是,有的高校把職業證書教育引入課堂教學,直接采用考證教材或題庫;誠然,直接采用考證教材或題庫,可以很好地提高證書的通過率,但這種方式往往忽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淪為應試教育,實不足取。再則,有的高校把獲取職業證書作為畢業必修學分之一,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或培訓取得,這種方式更多依靠學生的自覺性和自發性,在實踐中往往因為學生初期重視不足,待臨近畢業突擊應考,最后不了了之;有的高校僅是鼓勵和引導學生考取職業證書,但沒有強制規定,這種方式對學生的約束力嚴重不足,形同虛設,這對學生的就業是十分不利的。
筆者認為,應將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察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但不可因噎廢食,忽視學科專業系統性知識的傳授和專業職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學生入學伊始,學校即應實施貫通學業全程的專業指導教師(班主任)/企業導師言傳身教,在師生間達成雙證教育的共識,從思想上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在學生應考前,由院(系)組織專門的強化培訓班,選派經驗豐富的專任教師或培訓講師,對知識結構和考查要點進行梳理,對真題進行反復訓練,以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的通過率;在證書培訓及考試結束后,應適時組織考培反饋會或開展問卷調研,形成調研報告,以利總結經驗,幫助后續考培工作更為順利地開展。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培養應用人才的重要路徑。在開展職業資格證書培訓時,不妨與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科技企業乃至行業企業合作,借助它們對考試動態的關注,證書命題規律的研究,豐富的實踐從業經驗等方面的專業優勢以及專注培訓體系的授課經驗,節約學生考證成本。在這個過程中,專任教師亦可作為項目負責人參加,全程跟進考培服務過程,或是利用自身教學特長,輪換承擔某些模塊的培訓工作。校企雙方師資的開放交流與良性互動,對職業院校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型”隊伍不無裨益。
四、雙證教學的發展建議
就業形勢嚴峻,就業競爭激烈,證書是畢業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的重要保證。因此,未來的雙證教學,必將朝三證乃至多證方向發展。
結合實踐經驗,筆者認為,雙證教學適合在校內進行,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信任度,節約學生來回奔波的時間成本,降低安全風險;雙證教學建議由學校與有資質的政府機構或企業合作聯合舉辦,提高證書的權威性、通過率;雙證教學在院系層面的開展,建議配備專門的負責人進行項目化管理,提高組織效率和服務水平;雙證教學宜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開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雙證教學在提升學生就業率的同時,亦能提升學校的雙師素質,幫助教師在職業培訓中不斷進行自我繼續教育,提高教學水平;當前,雖然各項職業證書魚龍混雜,但是,相信只有能夠通過市場檢驗的證書,才能最終被定義為有用的證書,實現校、企、生多贏。
參考文獻:
[1]時昌桂,蔡其明,面向東南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廣西民族大學“2+2”模式為例[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5)。
[2]劉波,陳寰琦,謝曉慧.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對外漢語精讀教學研究[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