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本文從三方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進行探究,以期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 閱讀教學 ?自主性 ? 能力培養
一、課前用好導讀和預習提示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上增加了“導讀“預習”等內容,體現了編者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的意圖。教師如果應用得當,就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閱讀興趣,促進其自主閱讀。
教材本身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小學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依據知識點的分布安排了訓練重點,每一篇課文前的“預習”也都是獨立的,緊扣單元訓練重點的要求。這一重點,教材是在單元之前用“導讀”的形式表現的。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單元的訓練重點,認真領會“導讀”與“預習”的總分關系,有目的地施教。
而興趣是創造性學習語文的心理要素之一。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預習”中關于課文內容的提示多姿多彩,引人人勝。如《小音樂家楊科》一課的提示語:“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小楊科酷愛音樂,有杰出的音樂才能,可是,正是這個,他送了命,多么可惜,多么不公平啊!”《燈光》一課的提示語:“燈光,我們都非常熟悉,可能平時并不特別注意它。”本課的作者對燈光卻有著特殊的感受,這是什么原因呢?《小足球賽》一課的提示語:“一天緊張的學習后,賽一場足球多帶勁。”這些內容的提示雖然只是三言兩語,卻能撥動學生心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具體教學中也可以對這類語言加以改造,作為授課的導入語。
另外,教師還要教給學生預習方法。“預習”中提示的一個個學習方法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把把鑰匙,我們要教會學生領會這些方法,用它們去開啟知識寶庫。如《鳥的天堂》的“預習”部分,提出了本課閱讀的重點和預習要求。課前,我讓學生自學,并根據“預習”中的要求,提出課前自學思考題:一是自學3個生字新詞,讀準字音,劃出生字組成的詞語,查字典,聯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詞語;二是正確讀課文2-3遍,想想作者去了幾次“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并把最能體現鳥多的語句畫下來。這些提示既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導向,又發揮了“提示”在訓練基本功、培養自學能力中的引導作用。
教師要用好預習提示,逐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使其逐步形成自主閱讀能力。
二、課內指導自主閱讀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猶如教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學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學習的主動權,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課前預習,使自主閱讀有了明確的目標,改變了學生課堂上被動的狀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我結合知識的傳授,有目的、有意識地將學習的方法滲透到了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一)學抓關鍵詞
題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題目的關鍵字詞,可引導學文思路。如《草船借箭》一文題目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其中“借”是關鍵詞,教師可啟發學生以此展開思路,圍繞課題質疑:為什么要“借”,怎樣“借”,“借”到了嗎?這樣引導學生順藤摸瓜,能使學生掌握本課的寫作順序——起因、經過、結果。
(二)學抓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章中心內容的結晶,也是理解文章內容的關鍵。課文的中心句常蘊藏在篇首、篇中、篇末,在篇首起統領全文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的開頭寫“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接著圍繞“杰出”和“愛國”兩個方面進行描述。中心句在篇中起著前后內容的承接過渡作用。抓住中心句,就能明確課文的主體。
(三)學抓重點段
課文的重點段常常是故事情節的“高潮段”,我們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進行分析、理解,從而讓他們把課文各個部分與整篇課文的內在聯系弄清楚。如《古井》一文的最后一段,“多好的古井啊,它不僅為鄉親們提供生命的泉水,還陶冶著鄉親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這是前面各段記敘的內容自然概括出來的。課文先講人們常年從古井挑水,說明古井源源不斷地為人們做貢獻,再講鄉親們幫助一對老人挑水都不要報酬,說明古井陶冶了人們的品格,使他們懂得應該做一個不計報酬、無私奉獻的人。最后一段正是從這兩個方面講了“我”受到的啟發。抓住重點段,課文的內在聯系就很清楚。
(四)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閱讀,沒有學生的獨立感情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而在獨立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協作學習,伙伴的交互作用對相關內容的理解、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具有關鍵作用。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了合作學習的意義。這種合作主要是指伙伴之間的合作,當然也包括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如在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讀書劃出每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然后讓四人小組自行設計表格,討論篩選,展示最好的設計表格。交流、討論后,教師再次提問:“除了書中介紹的新型玻璃外,你們還知道哪些新型玻璃,它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呢?”小組合作,互相介紹,學生就在獨立感悟和合作學習的探索過程中,加深理解,形成了自己的知識、能力。
三、課外抓閱讀,拓展閱讀空間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只是‘例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總量做了具體的規定:課外閱讀總量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光靠課本與課堂是不夠的,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及時將學生在課堂上領悟到的學法和自學興趣遷移到課外,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如利用校圖書室的有利條件,向學生介紹好書,教給自讀外書的基本方法,鼓勵學生做好閱讀筆記,摘抄好詞、好句、佳段,并定期在班上開展閱讀成果欣賞、展覽,培養其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