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平 李蓮英
摘要:習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的核心是專業建設,而專業建設的重心在課程建設。毫不夸張地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專業建設的重點,課程體系改革是課程建設的重點。
關鍵詞:專業建設 課程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體系
一、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技術教育應當牢固確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走產教結合、企校合作的改革、發展之路”;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等根本問題,是當前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核心,是一定時期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具體體現,是目前高職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就是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與“怎樣培養人才”兩個根本性的問題。同類型的人才或不同類的專業可以采用各自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方面,學校和企業截然不同,因此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學校和企業各自的特點,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獨特的優勢,使學校與企業密切聯系起來,培養出的專業技術人才,剛好符合企業需求,達到了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的“零距離”銜接的要求。
(一)工學結合的含義
從國際職業教育的普遍規律來看,社會要求學生把學校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結合起來,學生時代真正理論聯系實際,工學相長,畢業后成為高素質技能型的標準人才,這就是符合中國職教特色的工學結合。
這種“工是手段,學是目的”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即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學習兩種行為相合作,因此要求院校與企業“零距離”對接,重視學生學習和動手的“雙交叉”,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的培養,這是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的最佳育人模式。
(二)工學結合的內涵
既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引入點是“工學結合”,因此重點在改革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職業性,教學過程中的三個關鍵環節是實驗、實訓和實習。它強調的一致性在于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而且將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兩者相結合,進而來探索課堂學習與動手實習的一體化。因此,各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究和推行引企入校、辦校入企、生產教學一體化、2+1、訂單培養、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將企業對職業的要求和技術技能標準引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這就是所謂實踐性;所謂的開放性是指將企業和學校的教育過程兩者深度融合起來,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引入企業、行業和社會的資源。學校既是大學,又像企業;教師既是教授,又像師傅;學生既是學生,又像員工;學習環境既是教室,又像車間;學習成果既是作品,又像產品。
(四)教學過程的職業性
首先,教學過程不是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而是職業、崗位(群)對知識、技能和素質的綜合要求的知識結構體系,是生產過程導向(或工作過程、工作內容、工作任務導向)的知識結構體系。
其次,強化職業氛圍,仿真的、模擬的或真實的環境。
三、課程建設與改革
(一)轉變課程觀念,提升教學能力
1.在課程改革中,要想教學效果有所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改變(觀念改變—行為改變—效果變化),可以說,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帶有決定意義的轉變。
2.教師能力提升方面包括課程開發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實施能力。學非所用、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是高職畢業生目前的主要表現,對企業來說學生畢業后僅是個半成品,因此造成了企業普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不高。要想把高職學生盡可能地培養成成品,就要讓他們在在校學習期間系統地完成一些典型的、綜合性的任務,使他們具備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經驗。
3.從改革目的來說,要轉變全體教師觀念,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能力本位思想,把傳統教學的專業學科體系打破,進而構建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高職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4.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實施途徑是推進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并不間斷地開展教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訓及測評工作。
5.從項目載體考慮,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學會采用以能力為主要目標,以項目為主要載體的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要采用以行動引導為特征,并要多參加完成項目課程的教學活動設計。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
1.教學模式是教學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學方法是教學模式的主要支撐。
2.“理論——實操”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所謂一體化是指在模擬的環境中,為了完成某個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教學模式。
(三)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高職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弊端:培養對象偏離、教學內容偏離、教學方法偏離。因此,必須解構學科體系課程體系,重構能力本位課程體系。
1.遵循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原則。從企業中來,讓學生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至關重要。然而,在學校培養人的時候要按照比企業更高的標準,因此構建課程體系時,必須來源于企業標準又要高于企業標準,從企業的工作過程升華為教育教學過程,而并非企業工作流程的簡單重復化。
2.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主要特征:(1)課程來源于職業實際;(2)在兩個目標(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方面,兩者應具有一致性。總之,教學過程中應首先把專業培養目標逐級分解至課程單元,知識與能力兩者都不能忽視,強調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系統培養。
3.職業能力培養作為課程體系的主線,多個課程之間必須按能力逐級遞進方式進行銜接,不能按照學科知識遞進,要以職業認知—興趣—單項能力(技能)培養—復雜、綜合職業能力(技能)培養這條主線來培養人,體現高職教育的系統性和職業性。
4.應用性知識系統。由于工作之間的相關性,并不是學科知識的相關性,因此在進行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整合時,應以具有教育價值和職業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務)為中心,設置課程和組織課程內容,形成應用性的知識系統。
5.采用“教、學、做”合一、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形式。
四、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成果評價
(一)人才培養質量
主要體現在專業生源充足,人才培養過程順暢,學生就業好。
(二)專業對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貢獻
主要體現在社會回報率,即和企業關系密切,社會服務項目豐富,社會評價高,行業或地方企業向學校捐贈的儀器設備、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接受學生實習、提供生產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數量大、質量好。
(三)教學科研水平
主要體現在專業所獲得省級以上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的數量,即精品專業(特色專業)、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教學團隊、教學名師,以及擁有的專利技術、教學科研成果和技術服務項目等的數量和等級。
(四)教學資源
實驗室、實訓室、校內外實習基地、校企合作單位的數量,以及各種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圖書資料的數量等。
五、結語
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只要我們不斷更新建設理念和專業建設觀念,建立明確、清晰的培養目標和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建設資源,強化質量意識,就能夠建設好特色專業,保證學院的持續發展,為電類行業和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壽根.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內容與方法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11).
[2]郭洪杞.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施[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5).
[3]商學來.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探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3(12).
[4]強偉綱,顧京.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5]張德昕,吳昕慧.關于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9(29).
作者簡介:
張坤平,女,1982.10.10,漢,河南省鞏義市,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