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國
摘要:教學實踐證明,作文教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賴于作文教材,而取決于教師個人的深厚積累,要想使學生寫出精彩美文,我們語文教師就應精心撰寫“下水文”,體驗學生寫作的甘苦。如果教師能運用教給學生的寫作方法寫一篇“下水文”,定然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并使他們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作文 ? “下水文” ?作用
“下水文”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并不陌生,就是教師寫的范文,即語文教師根據作文的題目或者寫作要求,親自動筆寫成的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文章。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寫作時自由表達,要體現個性化和創造性,因此,不少語文教師認為自己的“下水文”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阻礙了他們的多角度觀察和有創意的表達,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不少教師漸漸丟棄了“下水文”。事實上,若教師能夠合理運用“下水文”,不僅能夠發揮它的示范功能,還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進而使這一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展現新的一面。本文將詳細談談“下水文”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般情況下,寫“下水文”常常用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目的是為了給小學生提供寫作的范本,因此,升入初中后,學生基本上看不到老師的“下水文”,甚至會對老師的寫作能力產生質疑。事實上,大多數學生害怕寫作文,常常把寫作當做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他們非常希望得到老師的體諒和理解,而且學生也想通過“下水文”來了解老師的“能耐”。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寫“下水文”能夠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而且寫得好,還會贏得學生更多的尊重和敬仰,激起學生寫作的興趣。另外,教師的“下水文”是從學生的角度來寫作文,說出了他們的心里話,寫出了他們熟悉的生活,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而且學生會覺得教師可親可信,他們會由“親其師”上升到“信其道”,進而喚起自己的表現欲望,增強寫作的信心,激發寫作的興趣。這種“師生互動、共享寫作樂趣”的氛圍也消除了作文課堂上學生談“文”色變的尷尬局面。因此,將“下水文”運用到初中作文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還改善了教與學的關系,促進了師生的感情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師可知作文的甘苦,進而拋磚引玉
教師在作文課前試寫“下水文”能夠了解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甘苦,進而在教學中做到胸有成竹,比如,哪些地方寫起來比較容易,哪些地方寫起來比較困難,應當詳寫什么、略寫什么等。在作文課上,不少學生一看到作文題目或者命題要求后就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手,若此時教師將自己的“下水文”展示給學生,并向他們講述自己的寫作體會,即如何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選擇材料、組織語言、遣詞造句等,以及寫作的難點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有利于減少或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會對寫作躍躍欲試。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評論自己的“下水文”,且不拘形式,在這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學生各抒己見,他們的思維也會得到拓展,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也會文思泉涌、筆下生花。所以說,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巧用、妙用 “下水文”能使教師了解學生寫作的甘苦,對學生的作文指導更具針對性。同時,教師的“下水文”也給學生提供了可以參考和借鑒的范本,發揮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三、“下水文”可以為學生提供可借鑒的范文
現代作家沈從文曾在高校教授寫作課,每次布置一個題目,他就會從各個角度先寫幾篇,貼在教室的墻壁上,讓學生看了以后自己寫。信息時代的今天,學生是不難找到范文的,但是要找到貼近他們生活的范文卻很難。而教師寫“下水文”正好填充了這個空白,解決了借鑒的難題。教師的“下水文”寫的是學生熟悉的環境或比較熟悉的人和事,這給學生選材、構思、表達等方面都提供了借鑒的范例,學生讀后會受到很大的啟迪,拓寬了他們的寫作思路。如讓學生寫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在此之前我先寫了一篇描寫圣誕花的文章,其中有個段落是這樣寫的:“那花兒多好看呀,你看,黃豆大的花骨朵下面長著一輪紅葉子,那葉子紅得鮮艷,紅得像火,好像一個紅碟子盛了幾顆小豆子。高高的枝條下面光禿禿的,遠遠看去,只見頂端紅碟子一樣的花朵,仿佛雜技師耍的轉碟似的。只可惜枝條太少了,一個枝頭一束花,雖然好看,但是太冷清了,像一個不太熟練的雜技師,要是多生幾個枝頭,這雜技師的功底就顯得深厚了。”學生看了以后知道了描寫植物不但可以寫它的大小、顏色、形狀,還可以寫它的神韻,要是能用形象、貼切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來寫就顯得更加生動形象了,同時他們也知道了寫作要大膽地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這樣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有個性。通過讀“下水文”,學生走進了老師的心靈,對老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拉近了師生的心靈距離,這樣的作文教學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四、有利于發展教師能力,提高寫作教學效率
學生害怕寫作文,初中作文教學效率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教師,即大部分語文教師把寫作教學當成了知識的傳授、方法的傳遞,只進行理論上的講解,自己很少嘗試寫作,因此對學生的寫作實踐缺乏有效的指導。劉國正先生說過:“要教會學生寫文章,自己要先樂于和善于寫文章,教起來才能左右逢源。”不僅如此,教師多寫“下水文”,還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首先,能夠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使自己的觀察、創造和思考能力得到鍛煉;其次,教師寫“下水文”能夠體會學生的苦衷,促進自己教學思想的轉變;再次,促使教師積極主動改進寫作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最后,教師長期堅持寫“下水文”,就會閱讀更多的書籍,他們的筆下就會流瀉出更多的好詞好句、詩詞歌賦、名家名段,進而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
教師的能力得到了發展,又會帶動寫作教學效率的提升,即教師通過寫“下水文”加深了對作文命題的理解,對作文訓練的重難點和謀篇布局等都有了切身體會,這樣就能夠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寫作,而且對學生作文的批改也會更詳細、更貼切,既能夠減少課堂教學失誤,又展現了作文教學的魅力,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教師不能丟棄“下水文”,要通過自己的體驗和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們愛上寫作,并能沉浸其中,最終通過教師的“下水文”使作文課堂呈現“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