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靜
摘要:小學生學習語文重在字詞句段的積累,而實踐是對所積累的知識進行運用的過程。完美地設計實踐課堂,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再鞏固,擴大知識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 實踐教學 ? ?探究
一、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1.“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兩大重要特質。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太過偏重語文課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所以經常把知識的傳授放在教學的第一位,結果培養出了一批高分低能的所謂的“高材生”,這與我們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是完全相悖的。所以,我們應該乘著新課程改革的東風,改變我們的教學結構,在緊抓知識教學的同時,狠抓素質教育,把學生帶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用實踐檢驗知識,用知識促進實踐。只有將知識和實踐完美結合,我們才能在今后的學習耕耘中,收獲圓滿的成果。
2.利用多彩的課堂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傳授給學生預設的知識,而學生參與的機會極小。學生只是機械地去聽課、作答,不能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十分低下,這是以往語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實踐證明,通過多彩的課堂活動,開動學生的感覺器官,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以親身的體驗去感知知識、體驗生活,才能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迫切的渴望,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完美統一。
二、語文實踐活動與培養語文基本素養對接
偉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學校,社會即生活。教語文必須有大視野,學語文必須有大時空。我們做教師的,心中想的、手中做的,都應為孩子們著想,隨著學科間壁壘的消除、學科間知識的融合,我們有責任創設大學科學習的實踐平臺,引導和幫助學生學好語文,增強語文素養。”如教學《秋天的畫》一文時,課前我就帶著學生走進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他們看秋風吹拂的山丘、層林盡染的秋色;看紅彤彤掛滿枝頭一眼望不到邊的蘋果園;看雪白一片呲牙咧嘴笑的秋棉……回到課堂,我讓學生暢談自己所見的秋天,并結合課文內容,把自己的感性認知與抽象文字相融合,從而使自己的審美情操得以升華。
三、加強觀察訓練,培養創新思維
知識源于生活。只有善于觀察的人,才會善于想象,有所創新。如在《和蟲蟲交朋友》一文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我讓學生紛紛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比較不同蟲子的外形、顏色、叫聲、居住環境。有的學生選擇了一種或幾種蟲子,將它們捕獲回家,在家中飼養,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捕食方式、生長變化等;有的會查閱各種書籍、報刊、網絡,更全面地認識、了解自己所觀察的蟲子;還有的搜集了許多描寫蟲子的詩歌、童話等文學作品。學生對這樣的活動非常上心,興趣盎然。他們把每天所看到的、所讀到的都寫成日記,在積累了一定量的知識之后,有幾位學生還居然編出了富有想象力的童話作品——《蜜蜂王國奇遇》《蠶寶寶與小毛蟲的故事》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能夠自主地發現問題、設計方案、收集材料,并最終解決問題。
四、開發教學資源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睂嵤┱n程改革之后,自然和社會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樂園,這樣就有了多元化的教學空間。根據語文實踐活動的開放性特點,教師應當為學生開拓出更加廣闊的活動空間,引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充分利用、開發各種教育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驗證所學到的語文知識。
五、把握好語文實踐活動的“度”
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的效果是積極的,目的也是明確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些活動無論涉及哪個學科,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其最終目的都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比如在教授五年級下冊《走進信息世界》這篇文章時,一定要把握好課程設置的“度”。要把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語文實踐放到首要位置,作為重點,避免將其上成一堂單一的閱讀課、信息技術課或是常識課。另外,還要注意多媒體在教學中使用的“度”。盡管課上一部分資料的使用是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比如聲音、圖片、下載的大段的文字資料等,使用它們的目的是輔助教學。但如果這些資料的使用沒有明確的目的,形式設計得過于繁雜,那么就不利于學生的靜心思索。還有,在一些課堂活動的組織上,一定要做到有力、有序。例如在小組研討、小組競賽、課堂演講的過程中,教師不要只熱衷于討論的激烈程度、競賽的成績優劣以及演講的精彩與否,還要留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去深思、回味、總結。
語文實踐活動集合了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雙重特性。活動只是一種形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語文學習才是終極目標。實踐活動的開展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著他們自身的現實生活,是他們對語言進行理解、感悟、運用和創造的實踐過程。它是一種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語言、形成語言運用能力為內容,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的實踐過程。語文教學中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不能脫離語言文字活動,只有在活動中獲得了對語言文字的真正理解和感悟,才能得到語文水平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姚雪勤.讓語文教育回歸人文關懷[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秀論文集[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