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戰相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許多學校和教師已經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首先是課時上面的變化,有些學校在高中以后就不再設置體育課了,通過課程改革,體育教學又得到了重視,學校又開設了體育課程。其次,在體育教學中還加入了健康教學的內容。有人認為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沒什么關系,但實際上,體育與健康看似是不同的內容,其實體育教學中的健康教育卻是不可缺少的。我們的體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指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上,還應該在指導學生鍛煉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培養學生的受挫能力。學生的身體素質好了,身心才能健康發展,在學習中才能充滿活力。
關鍵詞:高中體育 ? 健康 ? 教學 ? 學生 ? 課堂
人們普遍認為,身體沒有病的人就是健康的,有了病以后才是不健康的,且健康與體育教學本就沒有關系。這種片面的認識,導致了學校不重視體育,學生不重視體育,甚至不少教師也認為,身體沒有病,根本就沒有必要重視體育,更沒有必要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健康教育,只要成績好了,以后能考上重點大學,至于體育課可上可不上,體育課可有可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了這種錯誤思想,從學校到教師、再到學生,都開始重視體育,健康體育課堂也開始推行。我經過多年的高中體育教學,在體育教學和健康教學方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在此簡單談一談我個人的看法,希望對廣大的體育教師有所幫助。
一、體育教學與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很多學生被升學壓得喘不過氣來,覺得沒有時間上體育課。有些教師干脆也不讓學生去上體育,而是把體育課上成了其他文化課,或者是考試等。教師不重視,學生也不會重視,在高中三年的學習里,學生的身體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再加上思想上的巨大壓力,時間久了,自然會讓學生不堪重負。等到我們想回過頭來讓學生重新鍛煉時,已經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所以體育課很重要,而學生的健康成長除了身體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健康。我們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在學生遇到困難或是挫折時,往往發泄出來會更好一些,最好是通過運動來發泄。運動以后學生雖然身體累,但心理是輕松的,能夠為后面的學習提供充足的精力。學生只有心里明亮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學習成績才能不斷地提高。因此,我們體育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加強健康教育,讓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像重視文化課一樣,重視體育成績,重視每一位學生。
二、體育課堂教學應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
在教學中,體育理論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不需要學生背誦記憶,但對于一些運動要領卻是需要學生不斷練習的。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并不指望通過體育把學生培養成優秀的運動員,畢竟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體育天賦。但是把學生培養成健康的人才,確是學校和家長們的共同期望。健康與體育課程的開設不僅能夠豐富每一個學生的生活,而且能夠促進整個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而不是少數有運動天賦的學生,因此體育課程的設置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關注,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體育學習的快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種種差異,為所有學生規劃學習目標,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讓所有學生在活動中都能得到樂趣。教師要運用不同的教材設計、合適的方法以及教學技巧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要求。作為體育教師,我們應該認識到,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不是塑造一個個“競賽的勝利者”去盲目追求“贏”,而是培養學生在遇到挫折或者是困難時,能夠有戰勝自我的勇氣和信心,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披荊斬棘。
三、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開設應該從實際出發,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很多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就不再重視體育課了,而且有一些教師也只重視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認為高中沒有必要再上體育課了。這樣的教學理念違背了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在高中階段,學生的社會閱歷淺,為人處世比較單純,但同時他們對外面的復雜世界也充滿了幻想,好奇、好聞、好想是他們的天性。高中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課程設置應從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出發,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實際需求,并將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生物學作為理論基礎,把這些學科與體育教學充分結合起來。例如,在設置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時,應做到既超出高中生的現有水平,又能保證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能夠達到教學標準。這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積極參與的重要性。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原有的基礎,讓他們在學校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自由選擇運動項目進行學習,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增強學生學習體育的信心和自尊心。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這意味著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努力使學生將體育活動作為自己日常學習生活的內在需求,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識,從而提高體育活動的能力。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王占春,耿培新等.體育與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室,2003(6).
[2]葉奕乾,祝蒞里.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盧正芝,張偉平.現代教育學導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5]孫時進.社會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