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珍
摘要:追求高效課堂一直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而初中歷史教學現狀也決定了實現高效課堂是推動初中歷史教學進一步向前發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導學案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既是高效課堂的先行,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高效課堂;導學案;初中歷史
一、導學案運用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踐行課改理念,實現高效課堂。
隨著2001年課程改革的實施,“改變”成了最為核心的理念,而改變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追求高效課堂亦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學時要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這其實就是要求初中歷史課堂要追求策略,高效教學。而初中歷史的現狀也強烈需要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率。雖然初中歷史是中考學科,但地位普遍不如語數外,而且在有的地區歷史中考是開卷考試,更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另外出于減負的考慮,初中歷史學科的課后作業量也有嚴格的控制。在這種狀況下,高效課堂是初中歷史教學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效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只是靠課堂教學的45分鐘,必須有充分的準備與預設,即課堂效率的提高必須建立在課前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導學案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準備與預設,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方式。
(二)是初中歷史教學實際的必然要求。
現行的初中歷史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活潑”“時空跨度大”,且有“大量留白”,這種編寫特點決定了其難度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偏大了。而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諸如“議一議”“想一想”“自我評測”“活動建議”等環節存在,僅靠課堂的45分鐘,難以有效完成。因此初中歷史教學的實際現狀要求,在課前必須進行一定的預習,將教學重心前置。而通過導學案的運用,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了解教師的授課意圖,對每一課的學習都能有備而來,有的放矢。
(三)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效果顯著。
為了驗證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的效果,筆者特意做了一次實驗。在初一歷史教學中,筆者在A班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在B班進行常規的教學。筆者發現在A班的教學十分流暢,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反應很快,對教材十分熟悉,課堂效率很高。而在B班,經常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要花很多時間來翻書,而且對問題的討論不充分,課堂效率低下。
二、導學案編制的原則
(一)興趣性原則。
杜威倡導“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即把教育的重心從教師、教材那里轉移到兒童身上。初中的學生尤其是初一的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還處在兒童階段,而兒童對外界知識的選擇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吸引,夸美紐斯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因此導學案的內容能否吸引學生是很重要的。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導學案,可以將生動有趣的歷史材料帶入課堂,讓學生知道從哪里開始他們的學習,以及為此他們應該做些什么。例如筆者在講授《解放戰爭》這一內容時,導學案的內容主要就是由電影《建國大業》的相關內容構成,要完成導學案必須先觀看《建國大業》,學生十分感興趣,積極性很高,使得導學案的完成情況非常好,因此那一課的教學效果明顯。反之如果學生對導學案的內容沒有任何的興趣,只是當一個任務來完成,這既影響學生完成導學案的效果,進而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也背離了課程改革強調的學生在教學中應處于主體地位的要求。
(二)有效性原則。
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的初衷就是為了將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前置,那就必然要求導學案的相關內容一定要與教學目標相一致,導學案的編制要有益于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達成。為了使導學案更為有效,教師在編制時應設立與課堂教學相對應的環節,使這個導學案的編制過程本身就成為小型的課堂。因此,在設計導學案時,筆者設置了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導學提綱、質疑交流、拓展提高、課堂檢測等環節,系統而有效。除了導學案格式的設立要系統,要與課堂教學相對應之外,對導學案中問題的提出也要注重有效性。例如在導學案的質疑交流環節,要能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有效提問是課堂對話的開端,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三)多樣性原則。
是不是所有的導學案都要編制成講義的形式?筆者認為可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容易對單一的東西產生審美疲勞,而使得相應的興趣大減,從而變得效率低下。因此,在編制導學案時,不能一味地采用講義的形式去讓學生學習,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筆者在講述三國這段歷史時,導學案就是讓學生回去看《易中天品三國》,并設置了相關的幾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很有興趣,回去幾乎都看了,相關的問題在課堂上討論得十分激烈,課堂效果很好。還有一次,我講到了根據地的建設和紅軍長征,布置了學生回去搜集紅歌,并根據每個時期紅歌不同的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問題,編制了相應的導學案。課堂上學生們熱烈地唱紅歌,積極地回答問題,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
(四)層次性原則。
夸美紐斯提出,教學要量力而行,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面對的學生是不同層次的,因此我們的教學要體現出分層教學的理念。在編制導學案時,教師要將難易不一、要求不同的知識點整理成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方案。導學案要有梯度,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要使優秀學生從導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在中小學課堂教學要實現減負增效的背景下,導學案是一種很好的實現方式。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導學案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最終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