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 要: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在不足30年的發展歷程中,將自身快速打造成為一所亞洲一流大學。這所年輕的創業型大學將其發展路徑與傳統內化為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以課程體系培養學生能力,以協同創新促進學生體驗,以校園文化孕育學生意識,以平臺機制助推學生行動。浦項科技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定位高度符合學校辦學宗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戰略規劃理念適度契合行業發展需求,可為我國高等學校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校企協同創新
一、成功的創業型大學
坐落于韓國浦項市的浦項科技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立于1986年,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學,由世界第四大鋼鐵制造商——浦項制鐵公司創辦。浦項科技大學的教學科研主要集中在科學與技術領域,設有4個理科學系(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和7個工科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機械工程系、工業與管理工程系、電機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創意信息技術系),這11個系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此外,學校還有4個學部、4個研究生院和4個專業研究生院,專門提供研究生教育。從2010年起,浦項科技大學除人文社會科學部的本科通識教育課程采用韓語授課外,其他課程均采用英語授課。
浦項科技大學的誕生與韓國自主發展鋼鐵產業的國家戰略密不可分。20世紀60年代,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表示,自給自足的鋼鐵產業以及熟悉完整產業鏈的技術工人是韓國經濟發展的關鍵,以此提出大力投資和發展鋼鐵產業。當時,韓國并沒有一個現代化的鋼鐵工廠,處于無資本、無技術、無經驗的“三無”狀況,國內外諸多企業都對政府大規模投資鋼鐵產業的做法持懷疑態度。韓國政府力排眾議,聯合投資建立浦項制鐵公司。在首任執行總裁樸泰俊的領導下,浦項制鐵公司借助日本制鐵公司的技術支持,從1972年開始投入鋼鐵生產,在之后的20年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其間,隨著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逐漸停止對韓國的鋼鐵技術輸出,樸泰俊逐步意識到為了實現技術獨立而進行自主開發的迫切性,以及韓國需要在科技領域培育年輕一代,確保國家在前沿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浦項制鐵公司首先成立了隸屬于公司的工業科學與技術研究所,隨后在1986年成立浦項科技大學,為公司新進工程師提供前沿技術教育,并為未來技術發展奠定基礎。在浦項科技大學的成立儀式上,樸泰俊談到對學校未來發展的看法,“我想重申的是,浦項科技大學不僅要像傳統的大學一樣,培養擁有清醒的民族觀與創造性智慧、為人類未來社會作出偉大貢獻的領導人,而且也要成為為國家科技進步開辟道路的頂尖大學。隨著工業的進步和全球的競爭,目前,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證技術的先進性。為了進一步發展先進技術,并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該領域的龍頭企業,浦項制鐵公司迫切需要世界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科研能力。為此,浦項制鐵公司將繼續加大對研究和開發的投資。我們建立這所研究型大學的原因是我們相信行業和工業研究機構與大學間的密切聯系將使我們的夢想得以實現。”[1]
如同當年浦項制鐵公司的成立引發猜測與懷疑一樣,當浦項科技大學成立時,很多人認為這個“魯莽”的決定幾乎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在樸泰俊和浦項制鐵公司的支持之下,這所大學開辟了一條其他亞洲大學不曾嘗試的新路徑,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推崇卓越優質的科學研究,打造運轉順暢的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機制。最終,浦項科技大學看似冒險的辦學理念取得了成功,并且對韓國乃至亞洲的高等教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29年之內,浦項科技大學一躍成為亞洲一流大學,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能。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年世界大學排名中,浦項科技大學排在第66位;在2014年亞洲大學排名中,該校居第10位;在2014年建校未滿50年大學排名中,位居第一。浦項科技大學的發展很好地詮釋了伯頓·克拉克筆下的“創業型大學”概念,即“在需要很多特殊活動和精力的建校工作中執著的努力。在創建新的事業而結果還不確定的時候,敢于冒風險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所創業型大學,憑借自己的力量,積極地探索如何在做好自己的事業中創新”[2]。如今,浦項科技大學仍然在繼承和發揚創業型大學獨特的精神與傳統,正如學校在宣傳手冊中所寫,“將繼續堅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在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中探索新的未知領域”。[3]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以課程體系打造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2013年,韓國政府啟動“創業精神校園培養計劃”,建議高等學校在學生所學習的專業領域之內提供創業課程與講座[4]。作為一所創業型大學,浦項科技大學在這方面的實踐更顯棋高一著,學校遵循發展路徑與傳統,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接受良好教育與訓練的全球未來領導者,將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理念同時注入課程體系,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環節四個方面得以充分展現。
首先,在課程教學目標方面,兼顧學生技術應用與管理能力的培養。浦項科技大學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開展了技術與創新管理培養計劃(Graduate Program for Technolo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TIM),將科學和工程教育與商業教育進行跨學科整合,為學生提供一體化教育體系,培養他們兼具技術應用能力和商業管理能力。為了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階段就盡可能真實地感受到創業實踐管理的各個環節,TIM特別強調課程設置與內容的體驗導向。例如,TIM開設了創業家與創業能力課程,內容覆蓋從發現和明確市場機遇,到構思、規劃和創辦一個以創新技術為基礎的企業的全過程。
其次,在課程教學內容方面,納入產業經典前沿案例。工業與管理工程系開設了產業案例研習課程,針對特定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并找到解決方案,將不同的工業工程技術應用到真實的工程問題解決中,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黑色金屬研究所開設了控制與自動化專題課程,通過不同的工業案例,讓學生模擬真實環境,掌握系統模式和智能操控設計技術。
再次,在課程教學方式方面,重視行業專家經驗分享。課程研討是浦項科技大學培養科學和工程專業研究生的重要模塊。這些研討會有的設定專門的研討主題,有的只是明確研討方向,但共同特點是邀請相關領域和行業的專家學者參與課程研討。例如,數學系在應用數學研討會課程中,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將數學理論應用到科學和工程領域。
最后,在課程教學環節方面,強調實習、視野拓展與能力提高。浦項科技大學認為,全球實習能夠為學生提供親身實踐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領導力、戰略發展管理能力、溝通談判技能。為此,學校針對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靈活設置實習內容與要求,有的專業將實習環節作為授予學位的必要條件,有的專業則將其作為選修課程。目前,德國、丹麥、荷蘭等歐洲國家在風能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韓國在引進風能技術的同時,也迫切需要相應的專業人才以應用這些前沿知識與技術。為了讓學生掌握這樣的技術能力,浦項科技大學風能研究生院在課程體系中設置了“全球實習”環節,指導學生進入全球領先的歐洲風能公司和研究中心實習。
(二)以協同創新促進學生創新創業體驗
浦項科技大學的前任校長白圣基(Baik Sung-gi)在談及研究型大學發展策略時曾強調,作為韓國領先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浦項科技大學應將學校的角色拓展到區域創新體系之中,成為知識集群的中心,推動創新和創業[5]。浦項科技大學攜手地方政府,以及區域內主要企業(浦項制鐵公司),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成功創建了50余家創業公司。而且,學校進一步突破了傳統科技園模式的邊界,在與創業公司的協同創新中采用了“共址模式”(co-location)。這種在校園內創辦企業,將學術界與企業界無縫對接的做法,正在成為校企深度合作協同創新的新興模式。[6]
2000年,浦項科技大學成立了生物技術中心。該中心成立的初衷有兩個:一方面,浦項科技大學選擇在生物技術領域主攻免疫及納米生物研究方向,旨在通過對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協助學校成為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另一方面,配合浦項制鐵公司在傳統鋼鐵產業基礎上的產業拓展與轉型,為公司進入具有發展潛力的生物技術領域奠定基礎。因此,生物技術中心從成立之初就明確了以科研成果促進大學與企業雙贏發展的定位,提出不僅要開展生物技術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活動,建立一流生物技術中心,推動浦項科技大學高水平發展,而且要將科研成果轉移到產業界,創造高附加值,為未來浦項制鐵公司跨界邁入生物醫療與保健產業研發核心技術,引領企業多元化發展。
生物技術中心以提供實驗設備和核心技術的方式,培育了5家生物技術創業公司,并且由中心各主要實驗室的領銜教授擔任公司的執行總裁。這些創業公司的總部和研究中心同樣設立在生物技術中心,主要研發人員也是來自實驗室的師生,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無縫對接。這些生物技術創業公司分別針對生物技術領域的新興研究主題開展研究與技術轉化。例如,納米表層生物科學公司(NSB POSTECH Inc.)主攻納米錐表面涂層技術,核酸適體科學公司(Aptamer Sciences Inc.)側重研發改良DNA核酸適體的技術,諾瓦細胞技術公司(Novacell Technology)專攻蛋白質組學研究,泛生物網公司(PanBioNet)關注如何開展丙型肝炎病毒激活檢測,萬年美迪克斯公司(AEON Medix)圍繞細胞內質網研究開展技術研發。同時,幾家創業公司的發展階段反應了生物技術中心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轉化過程。如此,學生在教學科研人員的指導下便可以全程參與體驗創新創業。
(三)以校園文化孕育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為了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同時能夠在科技領域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才,浦項科技大學注重烘托校園文化氛圍。2008年,學校成立了創業者網絡平臺(Entrepreneurs Network of POSTECH,ENP),為那些渴望以創新科技實現創業夢想的學生提供一個平臺。浦項科技大學認為,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應當滲透的理念是,讓學生能夠提前意識到未來的機遇,熟悉風險不確定性,采用有限資源,通過創新來創造新的價值。為此,ENP在校園中打出了“創新、行動、分享”三大口號。 “創新”,即ENP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當前科技、產業、市場的發展趨勢,以現有商業模式為基礎,引導學生尋找新的創業機會。通過這一過程,培養學生從創新、創造、創業的角度審視現存問題的洞察力。“行動”,即嘗試。即使是以超常理性和縝密安排為基礎的創業計劃在真實環境中也會充滿不確定性,因此,ENP倡導學生通過直接嘗試,哪怕只是細微的創業想法,提高應對各種環境和情景的決策和執行能力。“分享”,即聯絡與溝通。ENP重視將自身打造成為學生之間互動的共享平臺,讓那些經歷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往屆學生,特別是實現夢想的學生創業者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其他學生邁出創新創業的第一步。
具體而言,ENP在校園中大致組織三類培訓活動。第一類是旨在培養學生洞察力的活動,包括商業洞察力培訓計劃(覆蓋技術、產業、科研、市場趨勢、商業概念、商業模式、商業計劃等內容)、風險投資者培訓計劃(內容涉及可行性評估、商業估值、股票定價、投資合同、風險投資者成功故事)和浦項跳板計劃(包含技術定價、商業計劃、商業風投公司、創業起步階段的案例分析等內容)。第二類是旨在培養學生行動力的活動,包括創業起步階段的商業咨詢培訓項目和新商業孵化項目。前者的內容涉及如何針對實際管理環節進行咨詢,如何聯系韓國軟銀風投(SoftBank Ventures Korea)等股權投資企業進行風險投資,如何有效利用學校的技術商業化中心,以及如何入駐浦項科技園;后者的內容側重如何推動創業孵化進入起步階段,包括創業計劃支持、初始程序運作等。第三類是旨在培養學生溝通力的活動,主要分為嘉賓講座和導師計劃兩個模塊。嘉賓講座模塊主要邀請創業公司創始人、執行總裁、風險投資人等到學校開設講座,讓嘉賓和學校師生共同分享他們的創業熱情與經歷,激發學生創業精神。導師計劃模塊主要是幫助學生突破浦項科技大學所在地的區域限制,根據創業想法和計劃有針對性地尋找成功創業人物進行訪談,獲得指導。同時,ENP還成立了“浦項創業起步俱樂部”(POSTECH Venture Start-up Club),為那些有創業夢想的學生提供交流與互助的場所。
(四)以平臺機制助推學生創新創業行動
浦項科技大學與浦項制鐵公司等企業加強合作,在各種創新與創業會展平臺為學校師生提供展示創業計劃和吸引投資的機會。以浦項制鐵公司舉辦多年的“思想集市”(Idea Marketplace)為例,這是公司發起的支持創業起步和創造工作崗位的主要計劃之一,將創新商業理念集中進行展示并介紹給投資者,或者由公司直接投資。在2014年的第七屆“思想集市”中,獲得投資的12家創業公司中有3家來自浦項科技大學,其創業團隊成員均是學校師生。他們分別展示了利用3D打印機制作生物降解支架以治療動脈硬化、電動汽車的大規格電池管理系統,以及受蒲公英冠毛飄散啟發而研制的情感傳遞社交網絡應用程序等創新技術。[7]
除搭建平臺,浦項科技大學還在學生學業管理機制方面積極嘗試,打破限制學生創業的瓶頸因素。一直以來,為了鼓勵學生大膽創業,學校允許創業學生申請最多長達4個學期的休學期。這一做法得到了韓國政府的認可與推廣。為了響應總統樸槿惠所提出的“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口號,韓國政府積極推動創業教育進校園,引導高等學校放寬創業限制。2013年,韓國科技部對韓國科學技術院、浦項科技大學、光州科學技術院、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和蔚山科學技術院提出要求,允許創業學生申請最多長達8個學期的休學期;同時,允許創業的教學科研人員申請最多長達6年的暫時離職期。這一新政策旨在扭轉學生就業意愿過度集中于大型企業集團的不合理現象,打破由于學校政策“真空”和部分教學科研人員不支持的態度所造成的創業意愿瓶頸。[8]
三、小結
作為一所成功的創業型大學,浦項科技大學將不足30年的發展經驗與基礎不斷內化為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可為我國高等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思考與借鑒。第一,創新創業教育定位高度符合學校辦學宗旨。浦項科技大學提出要培養接受過良好教育與訓練的全球未來領導者,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且要具備創業思維與創造能力。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重開發學生個性、培養原創精神、拓展創造能力。唯有此,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擔當全球領導者之重任。第二,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創業密不可分,創新是創業的核心理念,創業是創新的實現形式。浦項科技大學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一以貫之,從能力、體驗、意識、行動四個維度著手,培養學生具備將來開拓和從事不同行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特質。第三,學校戰略規劃理念適度契合行業發展需求。浦項科技大學之所以能夠全方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與其契合行業發展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密不可分。這所以“企業辦大學”為基礎快速發展起來的創業型大學,一直對產業發展趨勢、行業發展需求、企業發展動力保持高度警覺。通過平衡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關系,學校才使得創新創業教育貼近現實。
參考文獻:
[1]李秉植. 處于邊緣的世界一流大學: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的案例[M]//菲利普·阿特巴赫,賈米爾·薩爾米.世界一流大學: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大學案例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77-97.
[2]伯頓·克拉克. 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M]. 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60.
[3]Making the Impossible Possible[EB/OL]. http://wwwhome.postech.ac.kr/html/themes/eng/html/files/POSTECH_Brochure.pdf, 2014-11-09.
[4]Government Prods Schools on Entrepreneurs [EB/OL]. http://koreajoongangdaily.joins.com/news/article/article.aspx?aid=2972161, 2014-11-09.
[5]Challenges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EB/OL]. http://koreatimes.co.kr/www/news/nation/2010/06/113_68158.html, 2014-11-09.
[6]Jana Watson-Capps, Thomas Cech. Academia and Industry: Companies on Campus[J]. Nature, 2014, 514: 297-298.
[7]POSCO to Hold Idea Marketplace for Fostering Venture Businesses[EB/OL]. http://www.posco.com/homepage/docs/eng3/jsp/prcenter/news/s91c1010025v. jsp?mode=view&idx=2297, 2014-11-09.
[8]Students to be Cut Some Slack to Set up Start-ups[EB/OL]. http://koreajoongangdaily.joins.com/news/article/article.aspx?aid=2975079, 2014-11-09.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