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雁
摘 要:以《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一節課為案例,對教學目標的設置與完成情況進行了課堂觀察和分析。針對其所設置的各種目標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分析了教師完成這些目標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評價其完成情況,并探討了更高效實現教學目標的
方法。
關鍵詞:課堂觀察;教學目標;高效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各課程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氛圍逐漸寬松活躍,教學活動更是豐富多樣,但在熱鬧的課堂背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到更是我們擔憂的一個問題。
筆者通過課堂觀察桂平一中龍老師的一節課《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對其教學目標的設置及完成情況進行了如下分析。
這節課設置有自學及獲取信息能力、基本知識點掌握、思維能力與習慣、推理論證能力、合作精神五個指標觀察其目標的達到情況,觀察者詳細記錄每個教學目標設置的內容、設計的目標、實現的方式、目標設計的合理性及達到效果的情況。
一、自學及獲取信息的能力
1.設置內容:根據材料設計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裝置并
連接。
2.設計目標:學會制造有氧及無氧條件。
3.實現手段:小組討論、動手設計及連接。
4.達到效果:學生基本能設計和連接,還提出了優化裝置方案。
二、基本知識點
1.設置內容:(1)細胞呼吸的定義;(2)細胞呼吸的方式。
2.設計目標:(1)理解定義;(2)探究細胞呼吸的方式。
3.實現手段:(1)對比講解;(2)學生動手設計及操作。
4.達到效果:(1)僅講解較抽象,配上圖片更形象;
(2)基本能設計,方法多種多樣。
三、思維能力與習慣
1.設置內容: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2.設計目標:學會探究性、驗證性思維。
3.實現手段:(1)學生探究設計,小組相互評價;
(2)教師課堂演示、驗證學生的設計。
4.達到效果:達到預期效果,驗證時學生都很興奮、緊張。
四、推理論證能力
1.設置內容:根據石灰水、溴麝香草酚藍及重鉻酸鉀的變化推理產生的相應物質。
2.設計目標:學會物質檢驗原理。
3.實現手段:(1)根據學習原理而推理;(2)教師演示檢驗結果。
4.達到效果:(1)原理熟知,易達到;
(2)親眼看到實驗現象變化,驚奇不已。
五、合作精神
1.設置內容: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裝置。
2.設計目標:能設計并懂得連接。
3.實現手段:動手操作。
4.達到效果:團隊合作,易達到效果。
據統計,被觀察者設計的教學目標很細,細到每個知識點、每個教學環節、每個學生活動等。那這個算不算教學目標呢?它與教學目的或課程目標一樣嗎?
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教學目的是有區別的。教學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后應達到的質量標準。課程目標是指學生通過學習高中生物后所預期獲得的學習成果,是我們價值觀的體現。教學目的是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它明確說明學習者從課堂教學中學到了什么,即確定要學習的內容,主要解決學什么的問題。
由此可以觀察得到,教學目標設置得越細致,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那一節課是不是設置的教學目標越多越好呢?肯定不是,一節課教學目標的設置不在于多或少,而在于它所達到的效果。從這節課觀察出,教師運用了很多手段和方法,例如演示、討論、體驗、講述、動手操作等,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整節課一直在學生的探究中達到教學目標,從效果來看,達到目標的效果是比較好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和效果都較為顯著。
參考文獻:
[1]謝華.優化教學目標,促進有效教學[J].理論創新,2011(12).
[2]徐建忠.生物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與落實[J].中學教學參考:課改前沿,2010(0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