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義
摘 要:所謂創造性思維就是在創作過程中能夠從非常規的角度發現問題并能夠提出一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實踐訓練對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的重點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創設情境;鼓勵質疑;生活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強迫學生進行不感興趣的學習活動將會消除學生求真的欲望。”創新的過程一定是建立在興趣基礎之上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運用信息技術把圖、文、聲、像有機組合,使作品中抽象的語言內涵轉化成情景交融、圖文并茂的形式,為學生創設一個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的學生情境。比如在《化石吟》的教學中為學生展示一些動植物的化石圖片,在《海燕》的教學中運用Flash技術制作一些動畫,這樣可以使抽象化的文字轉變為更加形象的直觀感知,對于學生理解課文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些生動的情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同時其創新能力也得到鍛煉。
二、鼓勵質疑,探討疑難
宋代哲學家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由此可見,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對具備勇于質疑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學習內容。
1.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指引學生深入分析,掌握課文的精神內涵
讀書不僅要知曉感悟和現有的論斷,還應有穿透性,能夠完全辨識、體悟文章以外的含義。在《小橘燈》一文中有:“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學生置疑:前文言小橘燈光照不及遠,后文言“我”似覺有無限光明呢?可有抵觸?的確,以字面來看,并無生難之詞,可要深悉其內涵,應該思考分析。引導學生將小姑娘與小橘燈做關聯思考,就能夠知曉:小橘燈本是小姑娘的指代。知曉此點后,啟示學生進而領會小姑娘冷靜、無畏、積極的人格魅力,即使如小橘燈的光那般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黎明前的黑暗”嗎?再言,小姑娘的人格魅力尚能傳遞力量地激發人們對光明的追尋,從此意旨而言,此種“光明”正有無限的。在學生置疑時,來啟發理解,使之豁然開朗。
2.啟發學生探尋新知識的初衷,引導其言認知、談理念,拓展其創造性思維
在學生質疑之時,教師不應以固有論斷去限制學生的思維,應激勵其勇于論述自我的理念。例如,學生在明了小姑娘在艱苦的境況中顯現出的樂觀精神后,他們產生了對小姑娘的敬佩,也會有質疑:“一個小姑娘為何能有此杰出的表現呢?”教師能夠提出:“小姑娘的人格魅力形成的緣由是為何?”學生暢所欲言拓展其創造性思維。經過置疑探尋,對疑問的領悟即能夠加深。
三、增加生活體驗,強化發散思維
學生生活中有多姿多彩的感受,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學生生活感受的文章,我們應擅長用此類形式,讓學生展開發散與想象思維。要創新如不具備此兩種思維方式,就不能有創造性的成就。所有創造都源自發散與想象思維。例如,在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就能讓學生將生活體驗作為發散思維,回憶幼小時是否有文中相似的閱歷與體驗。倘若你是文中的魯迅,將會如何做?又如,在教學《孤獨之旅》時,能夠調換學生的生活境況,體悟文中輟學放鴨的閱歷,想見文中小孩未來的人生會如何?應對另外文學名著,依然可讓學生有發散思維。如教學《孔乙己》時,能夠讓學生發散思維,聯系到現今大學生群體中的“孔乙己”,大事不能為,小事不愿為的現狀。也能夠想見,斷腿后的孔乙己會如何。又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可讓學生作假想法,倘若遇見的將是富人于勒,文中會有何情節。經過如此的發散與想見,就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鼓勵“求異”,旨在創新
“求異”法是特指在剖析處置問題時,不局限于通常的定理和方式,不限定于既定的論斷,而使用別具一格的思維形式,獨出心裁地提出全新的見識之法。運用“求異”法教學,能激勵學生創新與想象力,對起到培育進取型人才非常關鍵。
首先,運用此法,教師要啟發學生深悉教材,多層面剖析,成為自我的特有識見。文學作品原本具有內容多重性,可從社會、心理、人類、道德、倫理、美學等學科相異視角度剖析見解。教學中應讓學生用發散的視界,全方位、立體化地審讀文中存在立意、體裁形式、結構方式和語言特質,讓學生闡述自我的想象去感應體悟,形成自我的獨特見解。
再次,要啟發學生具備逆向思維。要激勵學生突破“定勢思維”,勇于“反治其身”,令思維往對峙層面進展,從問題的反向縱深探尋,確立全新意識。例如部分成語,著重某一原理固有含義,卻還是有值得商榷之處,如“狐假虎威”是貶義詞,但狐能夠“假”虎之威以應對老虎,保有其命,也非常可貴。
參考文獻:
鐘學雷.初中語文課上創新思維的培養[J].都市家教,2010(0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