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雄
摘 要:傳統教學模式與導學案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明確教學目標,重視獨立學習為主的,在具體的教育實施過程中預習、討論、練習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要合理把握,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從預習、討論學習、鞏固練習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初中生物;導學案;傳統教學;對比
傳統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導學案的使用改變了這種現狀,學生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本文從預習、討論學習、鞏固練習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
一、傳統教學當堂消化,導學案教學更為重視課前預習
對于學習的主體來講,傳統教學主張當堂消化教學內容,而導學案教學更為重視課前的預習。例如,《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的教學設計如下。案例一:傳統教學預習。教師提出復習的內容:動物體是怎樣形成的?(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是怎樣構成的?)什么是組織?什么是器官?學生自主回憶,然后進行課堂回答。案例二:導學案預習。教師直接發布導學案,預習的內容是讓學生填空:人體的結構層次: 。動物體的四種組織:( )組織、( )組織、( )組織、( )組織。兩者的不同點: 。在這個對比之中可以看出,導學案的模式下學生能夠集體完成復習思考的內容,避免了單個的提問忽視了群體的反應,可以說導學案的模式更適合集體授課的模式。在這個預習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將本節課的學習要求、重點、難點以學案的形式發給學生,學生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預習完成導學案,而學生在預習時就力求把書讀通讀透,精讀深思。這個環節是教師為幫助學生完成基礎知識而設計的一個教學環節,它可以在課下完成,也可以在課上的初始階段完成,其功能還是為學生的聽講做準備。通過兩者的對比可以看出,傳統教學當堂消化,導學案教學更為重視課前預習,明顯可以看出導學案的優勢所在就是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后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形成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二、傳統教學設置疑惑,導學案教學推崇學后討論
傳統教學模式和導學案教學模式都重視學生的自主討論環節的設計,相互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傳統教學模式重視教師在課堂上設置疑問,讓學生針對疑問處進行討論;而導學案的教學模式則是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針對自學后的疑問處主動進行討論。可以說課上師生依據“導學案”,發揮教師引導作用,以自主、互助、合作學習形式,基本完成“導學案”相關要求內容,教師針對學生情況,有目的地進行精講,化解知識誤差。例如,《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的討論環節的設計存在差異。案例一:傳統教學的討論環節。教師這節布置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讓學生觀察番茄,然后小組討論完成任務,用圖表的形式來明確植物器官、結構等。案例二:導學案教學的討論環節。教師直接列出植物結構層次的表格,讓學生自學教材的內容,完成表格的填寫。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不能獨立完成的部分要進行討論。同時課堂上,教師要驗收討論后的結果,并提出更為深度的討論問題:“描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按從微觀到整體的順序排列。”可以說“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從課堂結構和組織形式上打破了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供了時間與空間的保證。
三、傳統教學統一練習,導學案開展分層練習
傳統教學一般會提出統一的練習內容,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但是這樣的設計也忽視了學生的差異,無法真正地開展因材施教的模式。導學案的練習模式主要是讓學生自主進行獨立學習,自行檢測自己是否有完成習題的能力,對于不能獨立完成的習題內容再由小組長總結起來傳遞給教師,讓教師進行統一講解。這樣一來,學生獨立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對探索性的題目進行分析解剖、討論探索,不僅能通過解題鞏固知識,而且能培養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傳統教學模式與導學案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明確教學目標,重視獨立學習為主的,在具體的教育實施過程中預習、討論、練習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要合理把握,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