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琴
【關鍵詞】比較策略 小學數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7A-
0082-01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比較教學策略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對比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深刻理解的事物本質,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采用比較法助推數學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巧用比較,促進概念教學
在數學概念教學中,有些概念比較抽象,有些概念之間比較相似,學生很難把握這些概念之間的具體區別。此時,如果結合概念的性質把比較策略引入概念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出概念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剖析出概念的本質,進而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時、分、秒》中秒的認識時,由于學生在一年級時對于時針與分針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了1小時=60分。因此,在秒的認識教學中,教材中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對“秒”下了定義: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并且告訴學生1分=60秒。為了深化學生對時分秒的認識,明確這些表示時間單位詞語之間的具體區別,筆者就采取了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它們之間的異同。具體過程是這樣的:筆者在黑板上板書1小時=60分,1分=60秒,然后讓學生就這兩個式子進行對比,并且說一說,同樣是60,在這兒它們表示的意義一樣嗎?在這種直觀的比較中,學生通過回顧所學知識,對于時、分、秒各自所表示的意義有了進一步地理解和認識,深化了學生的思維。
數學各部分知識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在上述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恰當地運用了比較的策略,有助于學生梳理、總結、內化所學知識,達到了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二、巧用比較,加快問題解決
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的理解較為膚淺,采用比較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與已有知識之間的區別一目了然,進而在比較中獲得深刻的認知,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進而達到輕松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長度單位》時,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生活實踐較少,對于米、厘米、毫米的認識只停留在一個測量長度單位和一個詞匯階段,具體各部分代表多少,學生并不能說出個所以然,這就給學生正確填寫數量單位名稱造成了困難,比如對于橡皮的長與寬是寫8厘米還是8毫米,學生并不清楚。怎樣才能杜絕這種錯誤現象的發生,進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更給力呢?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確各長度單位之間的具體區別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用尺子量出自己身體各部分的長短,然后以此為參照物,讓學生拿其他物體與之做比較。比如手指的長度、手指的厚度、身高、手掌的寬度……然后在解決問題時就可以以此為參照,幫助學生做出準確的判斷,進而達到輕松解決數學問題的目的。
可見,在數學教學中,當學生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善于利用比較的方法,促進學生在比較中合理優化,從而選擇出較為恰當、合適的答案。這樣,在比較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巧用比較,優化計算教學
在數學計算教學中,難免會出現學生討厭計算,不想做計算題的狀況。基于這點認識,教師可以通過“比較”為學生搭建一個探索發現的梯子,促使學生在發現中探索計算題的特點,從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乘法》時,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整數乘法的知識經驗,在課堂教學時,為了深化學生對小數乘法的認識,教師可以從整數乘法引入,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白整數乘法和小數乘法之間的具體差異和區別。以“11×11=121”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學過的小數乘法法則分別計算“011×11”“011×011”“11×11”等相關式子。在學生計算完畢以后,再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算式計算結果之間有什么區別。通過比較,學生發現如果將計算結果的整數部分看成一個整體的話,那么,小數計算的結果從整體來看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小數點的位置不同。明白這點以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小數點的移動規律來計算像“11×11”“11×011”這樣的式子,這樣學生學起數學來既簡單又輕松,達到了輕松學習數學的目的。
總之,比較可以說是思維的傳承和鏈接,巧妙運用比較法可以幫助學生確定事物間相同或相異的關系,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用好比較這種教學方法,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服務。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