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王利艷
摘 要: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會計行業發展,解決行業發展人才不足的問題,目前盛行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培養會計專業人才,而讓企業與高校一同參與到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行業認知感的培養,實現校企合作全程參與人才培養,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能夠彌補傳統培養模式的不足?在實施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障礙?校企雙方如何去面對實施難點?本文將就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對會計專業方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有所幫助。
關鍵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實踐的必要性。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會計專業畢業生更能滿足行業需求,緩解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與行業所需人才的矛盾。設想,企業參與到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當中來,學校為主導、企業全程參與,實現校企合作全程培養會計專業人才。前三年讓學生在校內進行課堂學習,并參與校內的模擬實踐活動等,培養該方向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大學生的基本素養。最后一年,讓學生進入企業參與一年的實際會計工作,進行實戰能力、專業勝任能力、對行業認知和認同能力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的培養。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用人需求,切實全程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實現校企人才培養一體化。而會計專業的學生也可以真正接觸會計實務、切身感受會計環境,培養對會計行業的認同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較好結合。
2.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在搜集的文獻研究資料中發現,由于國外高校教育中只是按大類設置會計專業, 并不單獨設置會計專業方向,所以國外研究中看到的是會計專業建設方面的一些成果,尚未發現專門針對會計培養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在國內,自開設會計專業以來,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會計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進行研究,但多數研究都是局限在某一方面,沒有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全面研究,且研究多從學校對本專業學科建設的角度,缺乏對行業需求的分析,忽視行業環境的影響,相關研究建議都是對已有政策制度等的修補,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很難達到提高培養質量的目的。
因此,筆者認為,為了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有必要研究和討論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提高該專業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而會計專業方向人才的培養也非常有必要借鑒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項目建設的相關培養經驗并汲取其過往的培養教訓,將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引入會計專業方向人才培養上來,以彌補傳統培養模式的不足。
二、校企合作可能面臨的問題
1.合作觀念瓶頸。高校在尋求校企合作的過程當中,更多的是從學校自身發展的角度考慮,如,通過合作能夠更好的進行專業學科建設;在合作中提高辦學質量;力爭通過合作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合作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畢業就業等,很少能注意到學校要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著想的觀點。因此,我們會發現校企合作顯現出“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
2.企業方面動力不足。從企業的角度講,同樣為企業性質,更加關注較高的經濟利益。他們會認為培養和教育是學校的事情,他們只需在畢業生中挑選合適的人選進入行業工作。這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不一致,學生或者進入行業后需要企業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重新培訓,或者因缺乏實踐經歷和行業認同感而在畢業后選擇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談到校企合作,他們并不陌生,因為企業也與許多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但是企業認為學校開展校企合作主要是為了干出一些成績,并沒有真正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考慮或者是企業礙于社會關系及情面很難拒絕簽署合作協議,如果讓學生進入實際工作不但不能創造經濟效益,還會耽誤正常工作,而且也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等。
三、如何采取措施解決相關問題
1.扭轉校企合作觀念。高校應首先從互惠共贏的角度出發,多為合作企業長遠發展著想,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基礎上,要設法滿足合作企業的需求,為其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務。雙方應在合作運行機制、組織管理、經費保障、政策制度等相關合作管理中共同商定決議,協作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等,對全程合作培養會計行業后備人才達成共識。同時,高校必須糾正只從合作企業索取的思想,要學會利用自身資源,與合作企業優勢互補。將與實習基地簽訂的合作協議切實落到實處,實現實實在在的校企深度合作,讓學生能夠真正從實習基地中獲益,從而提高實踐能力,不再高分低能,也不再對行業毫無認知感。
2.挖掘企業的合作動力。企業作為經營單位,其核心利益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若要與其實現深度有效合作,就必須從其經濟效益角度出發,調動合作單位的積極性,挖掘其合作動力。高校教師中有許多人都具有會計資格,這是一部分很有潛力的優勢資源,企業可以聘請這部分優秀教師作為兼職經理,讓其參與到會計實務當中,結合其系統掌握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應用和升華理論,并可以結合實務經歷做些相關研究分析,解決企業的相關經營管理問題。這另外,高校具有高質量的培訓資源,企業可利用這種天然優勢,將合作高校作為單位的培訓及后續教育基地,既解決了學習環境及場地的問題,也解決了師資問題,而且高校基地具有長久穩定特性,可以有效保證培訓及后續教育質量,有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能更貼近行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增加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會計專業畢業生對行業的認同感。行業也需要作出許多努力來吸引行業后備人才的加入,如改善會計的薪金福利和休假政策、改進行業人才管理機制等。只有企業、高校、會計行業管理單位共同攜手努力,才能有力推動會計行業的壯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俊霞,劉紅軍.校企合作一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J].價值工程,2011(2).
[2]李愛華等.如何培養適應職業能力要求的會計學專業人才[J].中國集體經濟,2014(1).
作者簡介:劉鑫(1982- ),男,北京市,中級職稱,會計學專業;王利艷(1977- ),女,北京市,初級職稱,會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