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東
摘要:審美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教師要對審美教育有足夠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藝術美。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審美樂趣,受到審美教育。
關鍵詞:審美教育 ? 自然美 ? 人性美藝術美
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正確地欣賞和評價自然美、人性美、藝術美及精神,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節操,激起學生的愛心和熱情,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形象生動的名家美文。如何將課文中無聲蘊含的文字化成有聲有色溢滿感情的語言,使其產生思想與感情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欣賞能力的提高呢?筆者就結合自己近些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一、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
自然境界中的優美景色大多表現為以光、色、形、音等的規律組合所呈現出的濃淡、明暗、大小、高低、剛柔在矛盾中的統一,使主體獲得安靜恬美的心理感受。朱自清在散文《綠》中曾這樣描繪梅雨潭的綠:“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突出地表現了梅雨潭的形態、光澤、質感給主體感官造成的溫柔和諧的美感,是人類實踐活動和自然規律之間處于和諧一致的集中體現。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在寫巫峽時是這樣的:“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特別好看的是懸崖上那一堆堆給秋霜染得紅艷艷的野草,簡直像是滿山杜鵑了。峽陡江急,江面布滿大大小小的漩渦,船只能緩緩行進,像一個在崇山峻嶺之間慢步前行的旅人。但這正好使遠方來的人有充裕時間欣賞這莽莽蒼蒼、浩浩蕩蕩長江上大自然的壯美。蒼鷹在高峽上盤旋,江濤追隨著山巒激蕩,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織成一片。”一幅幅美麗的自然圖景,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和魅力。
引導學生細心體會課文中描繪的自然美景,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語文是一門語言藝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文的獨特語言藝術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進入到課文描繪的美景中去,從而更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感受美的能力,使他們受到審美教育。
二、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人性美
人性美主要是表現在人的思想性格和行為的美,其核心具有真善的本質。人性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這種美最早表現在生產勞動實踐和創造性勞動中。在階級社會中,人性美非常突出地表現在先進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反對反動階級的階級斗爭的實踐中,突出地表現在代表先進階級和廣大革命人民群眾的先進人物的身上,表現在他們的思想性格和行為動作中。比如,中學教材選編的《陳涉世家》中的陳勝、吳廣,他們在秦王朝的暴力統治下,揭竿而起,充分地表現了他們的抗爭精神,勇氣智慧以及崇高的品質。而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更是表現出作者對祖國前途的憂慮,樹立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從而體現其憂國憂民的思想。
表現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大心胸與高遠志向,還有如毛澤東、魯迅等人,從他們的思想性格和行為上體現其人性美的內涵。
當然,在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意志與精神,我們也可以從中感受到美的實質。如《雨中登泰山》,我們可以見到李健吾在雨中登臨的“獨得之樂”,表現出他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敢于迎難而上、不斷登攀前進的情懷。
三、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藝術美
藝術美就是指文藝作品的美,它表現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會人生或營造的氛圍及使主體感受到其中的和諧統一。藝術美是人性美和自然美的集中、概括和反映,它雖然沒有人性美和自然美那樣廣闊和豐富,可是由于它對人性美和自然美經過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因此它比人性美和自然美更集中、更典型。社會生活中或自然景物中平淡細小的東西,作中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審美因素,并把它們集中概括起來,通過創造性的藝術勞動,創造出令人叫絕、感人心魄的藝術美來,從而對廣大群眾起到教育、鼓舞和怡情怡性的作用。例如,魯迅的《祝福》,“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作者的寥寥幾筆,就把祥林嫂的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祥林嫂這個受迫害、受欺凌的形象躍然于紙上,當看到此情此景時,我們會想,祥林嫂為什么這樣凄涼呢?為什么別人在忙著準備過年此時,祥林嫂卻如此落魄?作者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形象,用藝術的手法去表現主題,讓人們更清晰地看到封建統治者是怎樣通過各種渠道。對廣大勞動婦女的肉體和精神進行折磨、蹂躪和迫害,也看到了廣大勞動婦女是怎樣在封建思想的牢籠中艱難掙扎,而悲慘地走向死亡,從而不可辯駁地控告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啟示人們為推翻吃人的舊社會而斗爭。又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湖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以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聲響,按特定的節奏形成旋律,與靜謐舒緩的天籟之聲異曲同工,表現了優美的意境。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成功地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切實體會到美的內涵,并獲得美的享受,是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舉措。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俗話說教學相長,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和探索,想方設法提高自己欣賞美、鑒賞美和理解美的能力;不斷鉆研教材教法,從中找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契機,抓住時機,將審美教育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教育是一個長期性的、需要眾人參與的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工,這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齊心聚力,像接力比賽中的運動員一樣,著眼全程,完成好自己手中的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