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文
【內容摘要】學講模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容易培養初中生在化學學習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操作如下: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質疑和提問的能力;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學講模式 化學教學 創新能力 實驗
初中階段是培養中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階段,化學學科亦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強調:“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在教學中與我市的“學講模式”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筆者有以下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化學學科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對于初學者來說,能引起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作為教師就要善于創設情境,“可以集色、態、味、光、聲于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刺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①。”
此外,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創造創新的機會、時間和空間,如課后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區分真假金手鐲、區分食鹽、純堿和面粉等,以此激發學生熱愛化學、學習化學。
二、培養學生質疑和提問的能力
學講模式的“質疑拓展”環節要求:在小組研討的基礎上,把共性的問題、組內尚未解決的問題、需要拓展探究的問題,通過、互教互議教師指導、組際競賽等方式,進一步加以解決,發展學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維②。教師要善用激勵性語言,促進學生進入“心理安全區”,讓學生勇于提問;激發學生質疑精神,讓學生體會發現的快樂,讓學生樂于提問。
教學中教師不能用教材、教參上固定的解法和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鼓勵他們不要迷信教材、迷信教師,盲目崇拜權威,而是對問題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如在學《金屬的性質和利用》一課,書上講銅加熱可生成黑色的CuO,學生拿銅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很快變黑,有的學生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是不是酒精不完全燃燒熏黑的?最后通過實驗,證明不是炭而是CuO,學生才信服。學生有了提問的欲望,勇于提問,才能使他們體驗探究的樂趣,品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呵護學生的創新思維,多鼓勵、引導,使創新的火苗成燎原之勢,讓學生感受成功,體驗創新的快樂。
三、通過化學實驗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有天然優勢,因此我們要通過實驗,給學生創造的天地。如在《鐵的冶煉》中使用CO還原Fe2O3時,CO不能完全反應,直接排放掉會造成空氣污染,而教材中使用酒精燈點燃,轉化成CO2白白放掉則是浪費。對此我提出,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對該實驗設置改造,讓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學們充分討論,提出以下方案,他們通過動手驗證可行,該小組解釋此改進實驗裝置的優點(下圖):我們將兩個實驗進行了組合,這樣剩余CO可以提供熱量,節約能源;防止直接污染空氣;可以驗證CO不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學過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其他金屬(銅、鋁、鋅等)能否在空氣中或氧氣中燃燒呢?其現象又怎樣呢?在驗證燃燒條件時,除了課本裝置外,你還可以設計怎樣的裝置進行實驗?或結合中考,圍繞一道實驗設計題,可引導學生進行以下思維訓練:(1)設計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2)需要選用哪些儀器和藥品?(3)怎樣組裝連接儀器?(4)如何操作,操作中要注意什么?(5)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設計方案?
興趣小組活動以化學知識為主,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可以讓學生充分主動地進行摸索、探討,如:利國鎮鋼鐵行業發達,但污染嚴重,為此化學興趣小組開展了“以化學知識降低鋼鐵企業對環境污染”綜合實踐探究,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現場采訪、網上收集資料和專家咨詢等方式,對利國相關企業進行了調查,提出:提高工人素質、采用先進設備、廢氣回收循環利用、廢渣利用等建議深受相關部門好評,同學們也大大提升了化學知識運用和創新能力,學習化學的熱情也得到空前的提高。
四、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知識儲備不足,探究過程中可能會迷失方向或鉆牛角尖進入思維的“死胡同”,教師要及時發揮“導”的作用,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引導學生從“柳暗”到“花明”的又一村。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提問模式,這有助于學生懂得怎樣問。如在CO2的實驗室制法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實驗室為什么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CO2?”“為什么可選用與制氫氣相同的反應裝置?”“為什么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CO2?”等索因性問題更具挑戰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多維思考,細心觀察實驗,從而發現問題。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學講模式的應有之意,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學生化學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注釋】
① 王秉信. 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②“學進去 講出來教學方式”行動計劃.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利國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