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穎+王麗萍
摘 要:留守兒童是農村小學教育的“瓶頸”。孩子健康成長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協作才能完成的工程,其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個性、人格、意志、是非觀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響是學校教育遠不能及的,必須重視家庭教育。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教育方式
人們一提起“教育”,馬上就會想到學校和教師。誠然,學校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主要實施者,但千萬不能忽視家庭教育。孩子在家中待的時間要遠遠大于在校時間,特別是好多農村小學。就像甘肅省莊浪縣南湖小學,由于不是封閉式管理教學,學生在校時間每周大概35小時,每學年1400小時,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忽視了家庭教育就等于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現在以我校留守學生為例談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類型
南湖小學雖為農村小學,由于地處莊浪縣北部中心地帶,建校已逾百年,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從而成為周邊許多家長爭相追求的學校,致使其生源膨脹,校外住宿生遍布南湖鎮的角角落落,且孩子的監護人文化水平良莠不齊,家庭教育成為孩子教育的“瓶頸”。通過調查主要有下列幾類監護人:
1.目不識丁或上過“脫盲班”的爺爺奶奶
俗話說“隔代親”“慣孫子”,這些老人對孩子真是百般溺愛,孩子要月亮就不摘星星,致使孩子養成為所欲為、狂妄自大的習慣,形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性格。
2.社會反響較大的“陪讀媽媽”
“陪讀媽媽”從孩子上幼兒園、小學直到高中畢業進行陪讀,是孩子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她們中一部分能夠盡到家長的責任,與學校老師經常聯系,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可有相當一部分“陪讀媽媽”文化水平低,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試想,這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健康成長嗎?
3.一小部分學生是和哥哥姐姐一起上學
父母農閑時節外出打工,農忙回來干活兼顧孩子,孩子平時自力更生。因為“哥哥姐姐”還需要家人、老師的教育指導,怎么能正確教育弟弟妹妹呢?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南湖小學四年級二班90%的學生是由上述三類人監護,這給班級教育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怎樣增長學生的知識技能,培養品德高尚的學生一直是我深入思考的問題。到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想應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打造學生的成長環境。在這三個環節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為明顯,那么怎樣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呢?
1.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沒有情感就成了冤家
情感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它有兩個層次:(1)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其中包括物質關心和精神關懷;(2)父母引導孩子學會愛。馬卡連科曾說過:“愛是偉大的情感,它總是在創造奇跡,創造新人,創造人類最偉大的珍貴的東西。”確實,如果家中缺少愛的教育,悲劇就會釀成。這需引起每位家長的重視,應該深深地反思。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教育不夠,孩子就不懂得回報愛。法國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對每一個孩子和成年人都應有教育底線,即絕不傷害別人。”
2.家庭教育要注重德育
有人說,兒童的學習是觀察學習,兒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他們是在體驗中長大的。家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如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鄰里和睦,做到仁、義、禮、智、信。孩子通過觀察模仿,也會有愛心,講義氣,知禮節,勤學習,遵誠信。要知道身教勝于言傳,好家長勝過一位好老師。可目前有些家長一味地對孩子施以“高標準,嚴要求”,以為憑此就能教育好孩子。他們呢,孩子回家不督促其完成作業,對孩子聽之任之,甚至經常在家打麻將,給孩子直接進行負面引導,認為教育是學校老師的事情,這些家長的價值觀、教育觀必須改變。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更是祖國的未來,毀了孩子就是毀了家庭,毀了國家。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必須端正自己的行為規范,“正人先正己”。
3.家庭教育不能離開社會環境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社會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社會教育是多方面的,隨時可能發生的。農村校外寄宿生的居住條件很差,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就需要政府學校加以解決,還孩子一塊學習生活的樂土。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反映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所以,教師和家長要攜起手來,把學校力量和家庭力量進行整合,把師生之愛和親子之愛融為一體,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04.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留守兒童學習限制調查研究》(GS[2014]GHB0689)。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