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民
【關鍵詞】 新課標;數學教學;教學效率;教材內容;備課方式;
學習能力;教學時間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4—0049—01
提高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面對新課標、新教材,在教法、學法、課程標準都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如何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內容巧處理
課堂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塑造良好思想品德的主陣地。在新課程實施中,高中數學課時減少,內容方法并沒有太多刪減,這對熟悉了老教材、老教法的教師提出了新挑戰。如何處理教材,提高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效率,是教師教學交流中一個長談的話題。我認為精講、精練,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每節課都有一個重、難點,教學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來逐步展開的。為此,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引起學生的重視。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興奮,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二、備課方式求轉變
1. 備課要優化課時目標,突破重、難點。 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么,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教學目標決定教學的方向,課前準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只有明確目標,聯系學生實際,以訓練為主線,充分利用教具、板書設計等,抓住重、難點展開教學,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備課要深入了解學生,優化教材內容。 備課時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底蘊和能力,是備好一節課的必備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古人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學生,要高效完成一節教學任務,顯然是空中樓閣,只有了解了所教對象——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有的放矢,合理而準確地處理好教材,課堂教學的效率才能提高。
3. 備課要注重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備課時巧妙設質疑問,使抽象的語言直觀明了,通過刺激學生大腦興奮中樞,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的目的,一是啟發學生圍繞目標積極思考;二是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認真聽講。教師應注意設置問題——把問題設在關鍵處、疑難處、轉折處及規律的探究中,引導學生通過對教材的感知、理解、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活動,主動探究知識。設計問題要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習能力為著力點,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相反,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就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上課無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最終出現厭學、逃學、棄學。違背了教學的目的,就更談不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了。
三、學習能力重培養
1. 變“接受知識”為“主動求知”。 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實踐。教師要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既要提問學生,又要鼓勵學生提問,使數學課堂教學在師生、生生獨立思考、相互質疑中展開,讓學生的學習在彼此交流、相互促進中深入展開。
2. 變“鞏固知識”為“自我展示”。其目的是讓學生以自我表現的形式,一方面消化知識、深化知識,并內化成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凸現主體、張揚個性、加強合作,養成活潑自信的品格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動”起來,努力使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在“自動”中戰勝自我,發展自我;在“他動”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
3. 變“檢查知識”為“互相交流”。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生生、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法,經歷過程,感受真知。要讓學生在互相的交流中,完成教學內容。
四、教學時間活利用
課堂教學效率,是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高低,主要看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以及形成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時間的利用率。例如,在學習解析幾何直線這一部分時,每節課后,我都留了相應問題讓學生課外完成。對于農村普通高中學生來說,基礎差、底子薄,學生剛開始覺得有些吃力。后來通過逐漸的培養,已經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能夠獨立地完成這部分作業了。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