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文
【關鍵詞】 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73—01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它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與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尺。然而,由于優良教育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等問題,使得中學階段作文教學長期處于不利的地位。再加上中學階段的學生受家庭、社會環境以及地區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在知識儲備、見聞閱歷、思想認識及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從而導致學生寫作興趣不高,作文教學效果不佳。針對這一現狀,如何改變提高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質量這一問題,筆者結合中學階段的特點與教學實踐,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中學階段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1.生活空間狹小,視野狹窄。農村中學的師生由于受到生活環境與各方面條件的制約,通常情況下都走不出學校與家庭這兩點一線的生活區。這種狹小的生活空間,使得學生視野狹窄、生活閱歷淺,對外面的精彩世界缺乏足夠的認識,無法感知周圍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寫作時缺乏素材,文章缺乏深度,僅僅局限于校園與家庭,文章的選材與立意都難以出新。
2.學生閱讀資源匱乏。不少學校圖書量少且陳舊,可供學生閱讀的書籍十分匱乏,加之學校硬件設施不夠齊全,現代信息技術相對滯后。因此,農村中學的學生閱讀材料遠遠落后于城市中學,這使得農村中學的學生知識容量小,極不利于寫作教學的開展。
3.教學粗放,重形式、輕基礎。在農村中學作文教學中,重形式、輕內容;重階段訓練、輕過程積累;重技巧、輕基礎,在文章中反映出來的現象就是很多學生連標點符號和成語的使用都不會,更加談不上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以及美感。
4.教師方面缺乏新理念與新方法。由于地處農村,信息閉塞,農村語文教師能夠借鑒與吸收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有限,從而導致在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上相對落后。加之農村學校教學設施簡陋,很多感性的東西也不能進行多媒體教學,只能夠靠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也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無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只有被動接受。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脫離生活實際。
二、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的策略
1.關注生活重視生活積累。對于中學生來說,最熟悉的莫過于身邊的人和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正是因為他們接觸和經歷過,才不會產生一種虛幻感,在作文中才會有話可說,有感而發,才能在行文中依靠其生活積累和生活感悟,避免出現假話、大話和空話。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生活積累,注重培養學生體驗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隨時將身邊的事情記錄下來,為今后的作文練習積累素材,最終達到創作生活的目的。
2.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農村的中學生雖然沒有城市學生那樣見多識廣,能夠接觸到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但農村孩子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能欣賞到優美的自然風光,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處,同時,還能觀賞到農作物的耕作、家禽的飼養、莊稼的豐收等。這些都是農村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活的完美平臺,也是學生們進行觀察和寫作很好的素材。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美,關鍵是要有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眼睛。因此,語文教師要重視觀察在作文寫作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自然景觀,擴寬知識廣度,積累寫作素材。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們將每周觀察到的人和事、物和景以演講的形式表達出來,不僅對于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們愛自然、愛家鄉的感情。
3.以情動人,突出農村特色。中學作文往往都是生活的縮影,抑或是生活的剪影,它離不開學生們各自的獨特體驗和感悟。特別是要注重作文的“真” ,作文唯有真,才能以情動人,進而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近年來,我們教師注意到學生在寫作中經常是報喜不報憂,所寫內容經常是諸如助人為樂、拾金不昧這樣的老套題材,毫無創新可言。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生活并非都是“甜的” ,有時也會是“酸的”或是“苦的” 。另外,農村生活雖然單調,但這里的孩子從小就頻繁地接觸自然,對農村的一山一水都有很深的感情。雄偉的高山、翠綠的大樹、清澈的河流、淳樸的民風都可以成為學生作文的素材,思維不要局限于課本知識。同時,這些刻上農村烙印的題材又能給學生們美的熏陶,奠定了他們抒發真善美的基礎,從而幫助他們能夠實實在在地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真情實感。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