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關鍵詞】 教育信息化;國際;背景;學習方式;啟示
【中圖分類號】 G5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018—02
一、世界范圍的教育信息化背景
總體上,世界各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由于受到本國教育、經濟、文化、技術、體制等因素的制約,仍然呈現階段性參差不齊的水平;最發達的北美地區與邊緣化最深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差異巨大,這無疑對全民教育目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01年和2006年兩次強調信息通信技術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提倡培養具有數字涵養的青少年人才。2003年世界銀行指出教育信息化能夠增加受教育機會,增加獲取平等教育資源的可能性。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信息社會全球峰會上提出了其在發展中國家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中的巨大潛能。
這些國際組織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與通訊技術推動落后地區的教育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教育公平,召開成員國地區會議,提供策略和方法;各國政府也普遍意識到了教育技術的潛力以及對各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進作用,而起草或制定了相應的國家范圍內的政策,并提供專項資金;作為基礎設施與服務的相關IT企業也逐漸成立了專門的教育市場部、開發教育類別的設備和軟件應用,甚至一些大型企業如微軟公司已經開始著眼于教師培訓。
即使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世界各國的教育信息化都已基本步入綜合協調發展的軌道。在教育信息化進程相對成熟的北美和歐洲,以及個別亞洲國家中,教育技術的發展路線卻存在很大差異。例如美國、加拿大以及日本強調以強大的技術來推動教育發展,從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法國和德國則側重于職業教育信息化,以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雙向發展;韓國高度重視優質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英國則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信息技術綜合于學科教學的國家。對于這些在教育技術中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他們現階段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了“以人為本,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全民終身學習體系”。而對于亞太、拉美、以及中東地區,在尚未完全洞悉教育信息化的驅動本質的前提下,如果冒昧地在技術快速發展的洪流中,跟風發達國家,是無法有效地將ICT的潛能轉化為教育效能的。例如,泰國忽視了自身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及教育和技術的整合性,盲目借鑒新加坡“隨時隨地學習”的第三階段規劃,提前部署一對一的學習環境,而沒有完善的評估系統,也沒有長期的實踐所積累的經驗,勢必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他們更疲于去解決教育的最基本的需求問題,而無暇他顧。
總的來說,中國的信息化教育發展趨勢相對平穩,但仍然存在嚴重的地區差異,同時,在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時,我們所缺乏的是具有本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模式,缺乏亮點。在現階段看來,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必須要細化目標,合理配置資源,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舍本逐末。我們應該在“生機比”等這些數據的背后,到達更深的層面。合理規劃國家教育信息化進程,靈活配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現有優質數字資源的利用率,注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構建有效的成果評估體系。
二、學習模型轉變學習方式
近年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在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撐下發生了革新,具有更高自主性、靈活性和可持續性的學習模型已經日趨成熟。在普及型的信息技術驅動下,公眾通過非正式學習渠道獲取知識,已經成為了新的潮流,例如慕課、Coursera、知乎等。在技術對教育的反作用力下,原有的教育體系已經無法全面支持和推進教育信息化,而到了必須變革固有形態來順應信息化發展、培養具有數字涵養的新時代人才的時候。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必須更加精確地找到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內在結合點,不能罔顧這一反作用力。從教育目標來看,新的模式更為接近UNESCO早年提出的 “Learning to become”這一目標,這絕不意味著要摒棄傳統的正規教育,而是仍然以此為基礎,提升自主學習的空間。2014年6月UNESCO曼谷辦事處前任理事Mr. Sheldon Shaeffer在東南亞地區會議上指出,我們所需要的學生,是不僅會回答問題,更會提出問題的學生。以現在國內盛行的Coursera為例,人們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工作需求,不受限制地自主選擇課程學習來解決自身在求知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免費的優質課程的提供者通常為知名的大學和國際組織,同時還可以獲取相關認證證書。 從教育的提供途徑來看,我國的中小學增設興趣班、普通大學以及職業學校提供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增設老年大學和開放性大學等都是明證。從教學方式上看,信息技術已經開始逐步整合應用于其他學科以及整體的教學活動中。
三、對于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啟示
2008年,中央教科所的專項資金項目研究成果《中國教育競爭力國際比較研究》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提升我國教育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根據《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3~2014)》,我國現階段缺乏有效的“戰略規劃-行動計劃-評估與建議”的機制。UNESCO總部ICT主任苗逢春教授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說道:“我比較推崇教育信息化案例是新加坡和韓國。這兩個國家共同的特點恰恰是我國信息化欠缺的。”他明確提出了在政策制定和實施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其“15年一貫,5年一期”的系統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尋求漸進式發展路線。其次,政策的制定應該以課程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不僅要注重政策的頂層設計,更要重視底層實施。這就意味著,內涵式的教育信息化,必須更注重以學校為單位的全員教師ICT能力提升。所以,只有國家頂層政策的合理的連續性多元化設計,才能取得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成果。
由于中國仍處于發展階段,教育信息化發展起步較晚,相較于亞洲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文部省五次制定教育信息化實施計劃??v觀日本2001年、2004年和2009年的三次國家信息化戰略,不難看出日本不僅從未停止基礎設施和數字資源的建設,而且已經步入ICT高度化應用時期,開始部署全民的數字化社會。日本有一處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是它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上實行的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參與合作,公費和私費并舉,充分調動社會積極性。所以,政策的實施要以政府為主流,社會其他機構企業多元化投入,滲透到最小單位。
在數字資源的有效利用上,我國的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缺乏一套建設標準,而現階段應該更側重于現有優質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拓展,而并非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成本去開發全新的數字教育資源。
為了有效利用數字資源,教師的ICT能力至關重要。除了韓國和美國,新加坡的ICT綜合導師計劃值得一提。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ICT專業發展框架,并且已經將教師能力提升作為重點之一放到了教育信息化第三期發展規劃中。新加坡ICT導師計劃更具有靈活性,更適合我國教育現狀發展不均的特點,比起現有的通過一些在線課程進行教師職內培訓更具有實際效果。ICT導師計劃的目的是讓教師能夠將運用ICT整合于各個學科,來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由國家培養專業的ICT導師,以學校為單位進行流動式教師培訓,并且協助教師整合ICT于其他學科課程。
政策的頂層設計到細微末節的政策實施,再反饋到政策制定者,進行下一輪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定,必須依賴于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成果評估機制。中國香港有著官民機構“雙管齊下”的評估系統,即香港考試及評估局和香港教育局,這也是值得借鑒的地方。其次,智利自2011年開展的全國性學生ICT技能水平測試,有效地對學生現有ICT能力進行分級和評估,也值得我國學習。
總的來說,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我國教育信息化現階段的發展狀況,對其他國家的成果經驗有的放矢,不能盲目跟風,而要緊密結合自身發展而進行篩選和借鑒。中國現階段應將工作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資源利用率這兩方面,形成高效的評估機制,制定可持續性的政策,拉近教育信息化與亞太地區領先國家的差距。中國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競爭力,就必須在推動信息化戰略時,積極地應對和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參考文獻:
周南照 2008《中國教育競爭力國際比較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張進寶,張曉英,趙建華,吳砥 2014 《國際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3~2014》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吳砥,楊浩,尉小榮,朱莎 2014 《國際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4-2014》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趙中建 2005《全球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大會建議書專集》 教育科學出版社
王曉輝 2008《全球教育治理-國際教育改革文獻匯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