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
【關鍵詞】 作文教學;中年級;語言;方法;素材;批改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058—01
小學中年級處于作文的起步階段,也是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過渡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學生剛剛步入寫作的門檻。那么,怎樣才能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呢?現代課程理論十分強調學習興趣、態度、方法、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科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發揮的作用,認為這些方面的培養比知識更重要。習作的功夫在習作之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在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的基礎上,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滲透寫作方法,增加學生的寫作素材,優化批改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嚴格訓練,才能使作文教學獲得成功。
一、結合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要知道,教師課講得再好,如果學生沒有必要的語言積累,也不會有傾吐的內容,作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也無從談起。《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為了讓學生理解得深刻透徹,教師大講特講,豈不知講解得越多,教學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癥結在于違反了“朗讀、背誦、積累”這一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所以,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是“以掌握祖國的語言為目的,以熟讀背誦為手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勇于表達主見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訓練,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
二、讀寫一體,滲透寫作方法
讀是寫的基礎和前提,寫不能與讀分割開來。如果在閱讀上實事求是地發現規律,就可以把這種規律應用在寫作上,很快地提高寫作水平。葉圣陶先生指出“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教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 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讀寫一體,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的方法,久而久之,學生才能學會寫作。所以,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運用在閱讀課上學到的寫作方法,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教師除了結合單元習作指導外,還要恰當地把握課堂練筆的時機。如,學習《小攝影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續寫,進而培養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和個性展現,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平臺。
三、走進生活,增加寫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作文教學要讓學生走出狹小的課堂,走進廣闊的社會,融入生活,體驗生活,讓習作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 因此,教師要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可以看;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可以干。在作文訓練中,教師要注意創設貼近或圍繞學生生活的情境,作文教學越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越是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既能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又能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例如,在要求學生寫課外生活時,先布置學生回家炒雞蛋,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為寫作做準備。在正式上作文教學課時,先創設情境、質疑自探,依據學生的學習背景,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學習環境,導入新課,然后通過分組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內談談自己炒雞蛋的經過,這樣使學生在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不至于毫無頭緒。
四、精心批改,尋找習作亮點
每個人都希望從別人口中得到肯定,從而獲得信心。在作文的批改中,教師不能扮演裁判或法官的角色,對學生作文的優劣成敗進行自以為是的評價,而應以欣賞的眼光去挖掘學生作文的閃光點,哪怕是小小的閃光點也應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樣不但保護了學生的自尊,讓學生覺得自己一直受到教師的關注,而且能提高他們的寫作積極性。成功的作文批改應中肯地指出學生習作好壞的原因,給學生以尊重、鼓勵。對優等生的習作,在熱情表揚的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勵他們寫得更出色;對學困生的習作,根據實際挖掘文中的“火種”,設法使之復燃。總之,教師要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別人的肯定。
小學中年級處于承上啟下的特殊階段,中年級的作文教學有著它自身的特殊性。教師只有花費心思,科學實施教學,有效地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和寫作的興趣,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才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展,使他們形成能力,從而為高年級習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編輯:馬德佳